知秀网 > 历史纪事 > 正文

刘备认为马谡不可重用,为什么诸葛亮还让他出征呢?

马谡失街亭的故事我们都听过,小时候看的时候觉得是诸葛亮的责任,他竟然把这么重要的军事位置交给一个并不怎么靠谱的将军,后来站在丞相的角度仔细考量,才发现这其实是无奈之举。

因为不服从先前的军事部署,而在街亭一战中失利,马谡被送上了蜀汉的军事法庭,最终被判了死刑,诸葛亮挥泪将他斩首示众。这段悲剧相信大家是耳熟能详,但是很多人也应该知道,早先在刘备还没有逝世的时候,就曾对孔明说过这样一句话:“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也就是说他一早就嘱托过,认为马谡这个人不能委以重任,按理说孔明的远见卓识不在自己的老板之下,可为什么偏偏要违逆刘备的意思,并全力推举马谡上了前线,还担任了先锋指挥官如此重要的职位呢?当时孔明是挥泪将其斩首的,说明他的内心也很纠结,认为马谡其实是个可造之材,就这么杀了的话,是对蜀汉的损失,但是又不能不杀。

之前说过,孔明早先已经得到过提醒,马谡是一个不能被放置在重要战场上的,可他还是违背了刘备的遗嘱,最后导致了这场惨剧的发生。其实这主要也不能怨他,因为刘备离世之时,与此时的大环境很不相同,启用马谡完全是顺应局势的一种做法。刘备刚死的时候,虽然败给了孙权,但尚有能兵强将,兵员也算充足,可是等到北伐开始的时候,已经是五年之后,那时的人力资源已经凋零的不像样子。我们知道马谡虽然临场指挥不行,但是出谋划策,给人做参谋却是一等一的好手,不过碍于刘备的嘱托,孔明还是将这个参谋能力爆表的人物,放在了二线人才的位置上,可是随着局势的不断恶化,原先的一线人才逐渐消失,马谡的地位也就随之升高,而在北伐时终于跻身一线人才之列。

虽然当时赵云等人尚在,但这些人毕竟也会慢慢老去,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如果想保持蜀汉不亡,就需要继续培养新鲜血液,让那些种子人物逐渐生根发芽,能够成长为蜀汉的栋梁之才。而孔明看中的就是马谡的可成长性,他不是不知道其纸上谈兵的毛病,不过他相信随着实战经验的不断积累,马谡的军事才能是可以有实质性的飞跃的。孔明之所以任用他,一是因为人力资源的凋零,第二点就是从长远的角度来打算的,如果他能够成长起来的话,完全可以取代自己的位置,继续为汉室打江山。

就马谡本身来说,他的确是一块璞玉,如果能够加以细心雕琢的话,是有可能从参谋型人才转变为指挥型人才。况且刘备死的时候,他才三十出头,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他的成长空间很大。事实上他的确很努力,为了能够让孔明了解到他的才华,甚至不惜一路相送,并提出了心理战的说法,使得孔明的南征非常顺利。如此,孔明就误以为他不再是当年的那个稚嫩的参谋了,于是想要开始提拔他。

北伐的时候,需要有人作为先锋,一边统领各路大军前行,当时有魏延等老牌名将供孔明选择,但是他却出人意料的提拔马谡担任这重要的先锋一职。魏国在得到蜀汉来伐的消息之后,立即派出张郃在街亭的位置阻拦马谡。倘若按照原先的战事部署,或许还不会丢失街亭,可是马谡偏偏在这个时候临阵抗命,放弃了他们赖以为生的水源,还将部队的分置安排的极度混乱。他身边的的副官多次向他劝谏,却始终没有得到采纳。结果张郃将他们取水的道路阻断,趁其兵士正是口干舌燥的时候,奋起而攻之,没花费多大力气,就将他的部队冲的分散。

马谡军队的溃败,直接导致后方大军失去了落脚的据点,无奈之下只能重新返回汉中,原先积攒下的大好形势,至此彻底丧失殆尽,这不但导致孔明原先计划好的北伐大计在最后一步宣告失败,还使得魏国将军事防御的重心从东吴,转移到了蜀汉,致使接下来的四次北伐行动所要遭受的形势都更要艰难,可以说正是因为马谡的失利,而间接地导致了蜀汉的灭亡,如此说来只是将他斩首,孔明已经是看在先前的交情上了。

其实经过这五年的发展,马谡的参谋能力的确有所提升,但是他的指挥能力已经止步于当初刘备所认为的水平上。动手操作和设计谋略本身就不能混为一谈,虽然马谡的参谋能力很强,但或许他天生就没有长指挥能力这根筋。就像是汉将张良,他虽然也有运筹帷幄的本事,可是早先他领兵打仗的时候,也总是吃败仗,所谓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在这里也算给大家提个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