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未解之谜 > 正文

古代居庸关为什么被成为天下第一雄关 居庸关地理位置如何

很多人都不了解古代居庸关,接下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欣赏。

在我国历朝历代的边境地区,时常受到外族的侵扰,朝廷每年在边境地区的投入大量的物力、人力和财力,但外族仍然觊觎中原地区的富硕之地,从未放弃对中原的占据之心。

图1

战国时期,历朝历代的君王面对外族的侵扰也是尤为头疼,每次的抵御、驱逐都在消耗着国内大量的资源,无法在和平年代进一步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到了春秋时代,君王为抵御外族,便决定建立一堵墙,一堵能将外族抵挡至边外的墙,很快,在君王的命令之下,居庸关的雏形——居庸塞形成,形成一道与外族隔绝的人工屏障,为抵御外族做出不小的作用。

何谓居庸关?居庸关的出现为何被世人评价为“天下第一雄关”?

居庸关的出色的地理位置

春秋时期,为抵御外族,君王下来在极为凶险的边境地区建立居庸塞,借此形成一道屏障,抵御外族的侵扰,但此时的居庸塞,只是用来抵挡外族,只有发展外族对要塞进行入侵时,朝廷才会派遣军队至要塞进行反击。

图2

汉朝时期,汉武帝为抵御匈奴,分析出匈奴入侵中原的必经之路,为减少国内对边境地区的压力,便下令在太行山脉地区设下居庸关。

居庸关的选地十分考究,居庸关的核心战略位置位于太行山脉与燕山山脉的中心交汇之处,连接山西北部、河北、内蒙古的重要通道,且在居庸关的周围不是平坦的道路,也不是密集的树林,而是周围环绕着数座高山,每座高山都极为陡峭,林寒涧肃,猿鸟等不可得,可显居庸关地处险要。

居庸关虽然险要,但必经之路可以说是很平坦,该路位于太行山脉与燕山山脉的交汇之处,仅仅四十余里,并不会太陡峭,甚至很平坦安全,这也是居庸关的核心道路“关沟”,但之所以有着安全是对于向往和平之人,并不是对一心想侵占中原之人。

居庸关的道路很是狭窄,窄到只能够允许一辆马车通过,所以使得匈奴在入侵时,此地并非绝佳的道路,但却是匈奴入侵的必经之路。

图3

相对其他的要塞之关,居庸关背靠着河北平原,土地肥沃,适宜关内民众生存,加强居庸关对敌的抵御能力。

居庸关的军事战略意义

一个要塞设下的关卡,往往具备着一定的战略意义,通常在建设要塞时,会考虑到地理位置与军事战略的结合。

汉武帝在选择在太行山脉与燕山山脉之间建设居庸关并不是没有道理。在作战部署上看,居庸关处于险要的高山之间,部队能够在上方对敌进行作战,很有效的直接打击敌人,还能够减少伤亡,更直接观的进行作战计划,在高处,敌军也难以做到反击,为此,利用居庸关地处险要之处尤为重要。

图4

匈奴的作战方式多以骑兵为主,在平原地区可以说是无人能打过,在平地与之对抗,即使处于人数优势,但在匈奴的铁骑之下,仍然占不到便宜,甚至会多付出一定的伤亡,才能够换取缓气的机会,对于居庸关的建立,能够有效抵御匈奴的骑兵攻势,造成一定的阻碍。

匈奴的作战方向,必然会由内蒙古北部地区一直攻打入华北平原,而在平原地区,匈奴在骑兵的作战优势一路大捷,而居庸关则是匈奴大军的必经之处,居庸关的设立很好的将匈奴的骑兵作战优势进行扼制。

在匈奴经过居庸关时,匈奴的部队只能通过狭窄的居庸关的关沟进入华北平原,而居庸关能够有效缓解匈奴的骑兵部队南下的攻势,能够支持到朝廷的增援部队到达,对匈奴的军队进行反击,配合居庸关的山高、陡峭、险峻的地理优势,迅速占据有利地形,进行战略部署,一举击退敌军。

图5

在防御攻势上来看,居庸关的防御可以说是易守难攻,居庸关有三道防御体系,一是居庸关城,在第一时间阻挡外族的侵扰,为增援大军争取时间;二是关沟,由于关沟狭窄,能够有效减缓外族的行进速度,还能够从高处消耗敌军;三是居庸关地区,驻守着大量的朝廷军队,有着精良的武器,能够在居庸关城楼上,居高临下的对外族入侵者进行弩箭进行射击。

在西汉时期,中原的部队很擅长利用弓弩对防御工事进行辅助,借此对敌军进行远程反击,很有效的对其进行反击,与其说弓弩是对防御工事的辅助武器,不如说是防御工事内的进攻武器,据考古资料表明,西汉时期的弓弩能够进行连发,且威力巨大,由于匈奴的骑兵的攻势极强,但防御却很是薄弱,所以在弓弩的加持下,匈奴的骑兵力量轻易被彻底瓦解。

而对于居庸关背靠华北平原,华北平原地处平坦,土地肥沃,很适宜农作物的生长,所以在关内的居住着百姓与军队,能够很有效的对关中军队进行补给,不完全依赖于朝廷的补给。

由于地处华北平原,靠近河北地区还临近江河、湖泊,一是能够利用江河、湖泊对外族进行包围,使得外族只能从正面道路前进,二是能够为关中军队进行水源补给,有效的提高作战持久力。

图6

居庸关的设立可以说是一个高明的手段,对于以骑兵作战方式的匈奴部队来说,本身通过关沟的速度并不是很快,且还在关沟中易被埋伏,在居庸关城外的三道防御工事,对于进攻能力出众,但不擅长防御的骑兵部队来说,被拦截在关外被守军密密麻麻的弓弩进行反击,是会经历怎样的毁灭性打击,即使未被毁灭,伤亡也是极其惨重的。

在作战上,汉武帝下令让卫青等将领率军向匈奴发起反击,在关外歼灭敌军数千人,在对敌困难时,卫青等人退居居庸关内进行战略部署,修整部队,再次对敌发起猛攻,以持久的战术对并不擅长持久作战的游牧部队进行反击,获得大捷。

正因为居庸关在关键的要塞进行设立,中原地区才得以免遭外族的侵扰,让华夏文明得以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生存下去,让古代王朝的经济、文化发展更近一步,为百姓的安居乐业,社会的稳定,不再饱受战争的苦难设下一个坚不可摧的屏障。

居庸关在后世的作用

在汉朝时期,居庸关为抵御匈奴而存在,但到了南北朝时期,在政权的确立后,当局者,便开始着手建造长城,只有将边境防御工事建立完成,才能维护国内的安全稳定,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治国安邦。

南北朝的北齐皇帝高洋,为抵御北方政权

图7

突厥对中原地区的骚扰,便将决定将长城于居庸关的防御工事进行相连,使得边境防线能够形成一体,使突厥无空子可以利用,减少外敌的威胁。

明朝时期,在朱元璋的严令之下,为保证国内社会安定,对北方的外族进行抵御,巩固且对边境的防御工事进行完善,居庸关的沿途防线、城楼的防御工事多达数百处,此时处于明朝,居庸关的防御工事规模达到了中国历史巅峰。

在明朝对边境地区的重视下,对居庸关进行支援,建设民居,引入大量的民众,积极鼓励在居庸关内进行开坑土地进行耕种,在朝廷的支持下,居庸关内造就一篇繁荣景象,居庸关的能够进行自给自足的补给,此时的居庸关不仅仅是防御工事,也是一个活脱脱的城市。

明朝时期,作为明朝的死对头——蒙古瓦剌,不断对中原地区发起战争,令边境地区开始饱受战火,甚至在朱棣进行讨伐,也得不到好处。明朝正统年间,明英宗受太监王振的怂恿之下贸然发动对瓦剌的讨伐,但由于作战失误,导致部队打败,明英宗不幸被俘。

图8

瓦剌大军的气焰更为嚣张,便挥兵一举南下,从长城地区进行入侵,一路可以说是比较顺利的,但到了居庸关,瓦剌讨不到好,由于居庸关的险要地形,瓦剌大军在关沟出行进缓慢,明军利用居高临下的作战优势,即使瓦剌大军撤退时以不小的伤亡才得以撤退出居庸关,退回北方,这一战,令瓦剌数年后也不曾恢复原有的实力。

从汉朝时期到明朝时期,汉武帝对战匈奴到明军对战瓦剌大军,居庸关的地理战略意义尤为重要,利用险要的地形,居高临下的作战优势,还有江河、湖泊与重岩叠嶂的高山形成的包围圈,形成了一道易守难攻的天然屏障,保护华夏数千年之久,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雄关”。

结语:

居庸关处于太行山脉与燕山山脉,地处险要,重山包围,形成天然屏障,又是外族入侵中原地区的必经之处,对敌能够有效的实施反击敌军的战术,所以,居庸关在战略意义上尤为重要。

居庸关从汉朝时期到明朝时期,一直都是兵家所必争之地,保护了华夏族群两千多年之久,说是“天下第一雄关”属实不为过。

参考文献:

《汉书》

《明史》

《居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