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风云人物 > 正文

揭秘:如何评价唐玄宗和安禄山的关系?

在唐玄宗的晚年,他时刻都被一个问题所困扰,那就是:该如何对待太子?知秀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我在昨天的文章中分析过,不能让太子太弱,否则自己归天后,太子可能继不了位;不能让太子太强,否则自己可能还没归天,就被太子逼得提前退休。

出于这种原因,唐玄宗一方面安排太子在关中三大军区担任重要职务,一方面安排安禄山独自接管关东三大军区,用以制衡太子。

安禄山虽然认杨贵妃为干娘,但他对于唐玄宗而言毕竟是个外人,两人的关系是十分微妙的。关于这一点,唐玄宗和安禄山内心都十分清楚。

随着唐玄宗一天比一天年迈,他也担心安禄山会对自己阳奉阴违,私下与太子勾结。

当然了,唐玄宗的这种担忧是我的个人猜测,但我认为这种猜测十分合理:把一个外人捧到那么高的位置,自己的年纪又太大,唐玄宗怎么可能不担忧呢?

我也在昨天的文章中分析过,安禄山得罪太子虽然很危险,但也不是没有解套的机会。

正是出于这种原因,唐玄宗一方面必须相信安禄山,另一方面又会不可避免地怀疑安禄山。

就在这个当口,坊间传出了“安禄山即将造反”的小道消息,唐玄宗决定顺水推舟,下旨召安禄山入京。

小道消息是谁放出的?不知道。

可能是唐玄宗放出的,他想借机敲打安禄山,顺便让自己安心;也可能是太子李亨放出的,施离间计促使唐玄宗与安禄山内讧。

面对唐玄宗的征召令,杨国忠说安禄山肯定不敢来,但安禄山最后还是来了。

国忠又云“召必不至”,洎召之而至。十三载正月,谒于华清宫,因涕泣言:“臣蕃人,不识字,陛下擢臣不次,被杨国忠欲得杀臣。”玄宗益亲厚之,遂以为左仆射。

面对勇于前往京城的安禄山,坊间的各类小道消息突然在一瞬间偃旗息鼓了。

安禄山的表现令唐玄宗非常满意,这似乎可以证明:他与安禄山之间的默契依然存在,局外人很难理解。

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唐玄宗认为安禄山极富政治智慧,绝不会做出造反的事。

什么是政治智慧呢?这个概念说起来比较含糊,我用后来的郭子仪给大家举个例子吧。

若干年后,皇帝身边的奸臣都说郭子仪肯定会造反,但郭子仪一听到皇帝的征调,向来都是二话不说直接进京。

子仪事上诚,御下恕,赏罚必信。遭幸臣程元振、鱼朝恩短毁,方时多虞,握兵处外,然诏至,即日就道,无纤介顾望,故谗间不行。

当皇帝认为郭子仪手握兵权太危险的时候,郭子仪就任由皇帝解除兵权。

鱼朝恩素疾其功,因是媒谮之,故帝召子仪还,更以赵王为天下兵马元帅,李光弼副之,代子仪领朔方兵。子仪虽失军,无少望,乃心朝廷。……代宗立,程元振自谓于帝有功,忌宿将难制,离构百计。因罢子仪副元帅,加实户七百,为肃宗山陵使。

当皇帝认为郭子仪可以掌兵,但必须进行分权的时候,郭子仪也是一副毫不反抗的样子。

郭子仪权任既重,功名复大,性宽大,政令颇不肃,代宗欲分其权而难之……子弟、诸婿迁官者十余人,所领副元帅诸使悉罢之;以其裨将河东、朔方都虞候李怀光为河中尹、宁、庆、晋、绛、慈、隰节度使,以朔方留后兼灵州长史常谦光为灵州大都督,西受降城、定远、天德、盐、夏、丰等军州节度使,振武军使浑为单于大都护、东、中二受降城、振武、镇北、绥、银、麟、胜等军州节度使,分领其任。

当皇帝认为郭子仪必须在京城生活的时候,郭子仪可以待在京城生活好几年。

时程元振用事,忌子仪功高任重,数谮之于上。子仪不自安,表请解副元帅、节度使。上慰抚之,子仪遂留京师。

如果把郭子仪的名字遮住,单看他的个人履历,恐怕谁都会认为:这家伙权势滔天,简直就是一个造反的好胚子啊。

但当郭子仪面对皇帝的时候,却始终表现得乖巧温顺。

从表面上看,皇帝要杀郭子仪,似乎也就是一句话的事。可郭子仪却好像狂风中的小草一样,任尔东南西北风,我自岿然不动。

无论哪个朝代,提起郭子仪的时候,总认为他是人臣不可超越的典范之一。

这就叫政治智慧,这才是聪明人的做法。

让我们把话题拽回安禄山身上,如果他是一个政治智慧比较低的人,肯定是不敢随意入京的,因为他会时刻担心:皇帝老儿是不是想趁机要我的命呢?

可安禄山或许是信任唐玄宗的政治智慧,也或许是信任唐玄宗的理性,又或许是信任唐玄宗没有老糊涂,所以他大大方方地进京,摆出一副“杀剐随意”的样子。

此时的唐玄宗固然不知道后来的郭子仪,但他对安禄山的期望,应该就是郭子仪那样的臣子。

总而言之,我让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你不要恐惧,不要自作主张,你要习惯把自己的全部都交到我手上,我这么理智的君主一定不会辜负你。

唐玄宗的这种做法,其实就是把安禄山看成一条勇猛无比的超级战犬。

对待这种超级战犬,主人应该怎么做呢?自然是在使用的同时加大训练和调教力度,否则万一被战犬反噬怎么办?

让安禄山进京,就是一种调教的方式,就好像主人要求战犬翻过身子,把最柔软的肚皮露出来一样。

对于战犬而言,这是一种很危险的举动,只要主人决定动刀,那么战犬必死无疑。可一旦战犬通过了这次考验,主人对于战犬的信任必然会加码。

事实上,在调教安禄山这方面,唐玄宗的做法还是很厚道的。

尽管安禄山一再挑衅太子,但唐玄宗的做法,却能在将来为安禄山解套。

总而言之,太子你给我看好,安禄山就是我精心调教的超级战犬,我让他干什么就干什么,你怕不怕?

面对这种超级战犬,太子自然会怕,但太子也会明白一个道理:安禄山并不是真心讨厌我,他只是被父皇调教好的一条超级战犬。

只要我老老实实听父皇的话,将来登基之后,这条超级战犬必然也能为我所用。

这样一来,等唐玄宗去世之后,安禄山再想与太子和解,难度不就大大降低了吗?

如果太子登基之后,非要一门心思地要和一条狗过不去,垂死挣扎的超级战犬自然会见谁咬谁,你说太子这是何苦来哉?

明明可以用更自然地方式驯服他,你却偏偏要宰了他,报当初他咬过你的仇,未免也太小心眼了吧?

如果太子够理智,他是绝不会这么做的。

更重要的一点是:封建统治者对于“忠诚”的要求是极其苛刻的。

唐玄宗活着的时候,安禄山谁的面子都不给,只忠于唐玄宗一人,甚至敢为此得罪太子,这是怎么样的一个孤忠之臣啊?

太子登基之后,难道不希望自己也拥有这样一位忠臣吗?

这就是现实的博弈,安禄山看似非常危险,其实一切都充满了未知数。只要安禄山玩得好,外加有点好运气,肯定是可以平稳着陆的。

唐玄宗看到安禄山乖乖进京,自以为驯兽水平高超,与安禄山默契十足,但唐玄宗忘记了一点:他一直在用训练超级战犬的方式训练安禄山,可安禄山是人不是狗!

安禄山有自己的思维,同样也有自己的局限性。

如果让安禄山永远活在皇帝的喜怒哀乐之中,皇帝的一念之差就可以决定他的一切,而他恰好又拥有一定的资源和基础,这一切岂不是太可怕了?

很多时候,读者说起某个典故的时候津津乐道,总觉得非常精彩。

可读者们忘记了一点,如果身处局中,那种恐惧感与寂寞感有多难熬。如果不是天生具有大智慧和大心脏的人,根本就顶不住。

刘邦把自己置身于项羽的刀下,一顿饭没吃完就开溜了。安禄山把自己置身于唐玄宗的刀下,却足足有两个月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安禄山内心恐怕是充满了恐惧。如果那个“安禄山即将造反”的小道消息与唐玄宗无关的话,恐怕唐玄宗的内心也会充满犹豫。

为了防备太子,驯养一条超级战犬是很有必要的,可问题是:这条超级战犬未必就一定得是安禄山啊!

安禄山敢孤身入京,唐玄宗自然会大大放下疑虑。但他内心依然会琢磨:安禄山是不是看透了我不会杀他,所以用这种方法来麻痹我呢?

安禄山进京之后,唐玄宗对他好得不得了,加官进爵一样不少。但在安禄山看来:这会不会是先想办法安抚我,然后重新找理由杀我呢?

还是那句话:安禄山是人不是狗,他有自己的思维,同样也有自己的局限性。

最终的结果还是让安禄山长出了一口气:唐玄宗不但没有杀他,更是把他放回了关东驻地。

唐玄宗为何要这么做呢?传统史书用一种很随意的口吻说:这是因为唐玄宗老年痴呆了。

正如在谈及鸿门宴的时候,传统史书同样用一种很随意的口吻说:这是因为项羽妇人之仁。

项羽这种杀人如麻的枭雄会妇人之仁?好吧,我们今天不讨论项羽,单说“老年痴呆”的唐玄宗。

唐玄宗超凡的政治智慧,在马嵬兵变后依然展现得淋漓尽致。

当唐玄宗听到太子擅自北上之后,虽然感到震惊,但他立刻追认太子相关行为的合法性。

当唐玄宗听到太子在灵武擅自称帝之后,虽然同样感到震惊,但他立刻追认太子相关行为的合法性。

单凭唐玄宗的这种表现,我就敢断定他绝对没有老年痴呆,因为这种政治智慧是常人难以领悟的。

当大权在握时,唐玄宗向防贼一样防着自己的儿子,更干出过一天内连杀三子的事,说他是权力野兽,应该不过分吧?

可当大权旁落时,唐玄宗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垂死挣扎,反而在第一时间做出最正确最理智的选择:止损。

所以,几乎是在一瞬间,那个好似权力野兽一般的唐玄宗消失了,变成了一个望子成龙,子最终成龙的慈父。

唐玄宗为何会有这样180度的大转变呢?因为时局。

我们要知道,在太子北上灵武称帝的时候,安禄山已经成为了大唐帝国的最大敌人,如果唐玄宗不承认太子相关行为的合法性,他和太子的矛盾立刻就要公开。

如果皇帝与太子在这个时候公然内讧,就等于白白送给安禄山一个统一天下的绝佳良机。

面对剧变不昏头,谁说唐玄宗是老年痴呆?

或许有人会说:在安禄山进京时,要是唐玄宗动手把他剁了,不就天下太平了吗?

在我看来,唐玄宗如果这样做,那么他或许很快就要提前退休了。

在安禄山第一次进京时,你说他有什么罪?什么罪都没有啊!

如果安禄山刚到京城就被唐玄宗给剁了,类似于史思明这样的人肯定会一致要求唐玄宗给个说法:安大帅接到圣旨骑马进京,最终却只有一具无头尸体被车拉出京,这叫什么事儿呢?

在安禄山第一次进京时,抛开坊间的小道消息,我们根本找不到安禄山蓄意谋反的任何证据。仅凭一些小道消息就擅杀掌管关东三大军区的重要人物,什么昏君能干出这种事来?

如果唐玄宗真这么干了,类似于史思明这样的人要求唐玄宗杀死杨国忠以谢天下,关中三大军区的将领也跟着落井下石,唐玄宗该怎么办呢?

如果唐玄宗不妥协,那么大唐天下当时就有大乱的可能。这样一来,后世会怎么评价唐玄宗呢?

如果唐玄宗妥协,军镇大佬又要求唐玄宗再杀杨贵妃,他还要不要继续妥协呢?

这样一折腾,岂不是马嵬兵变换一种方式提前上演吗?

很多人都说,没有安禄山,就不会有安史之乱。

诚然,在皇帝没有乱出招的时候,如果安禄山不起兵,其他人肯定不敢乱动。

可如果皇帝乱出招,提前杀了安禄山,谁敢保证史思明这样的人不会站出来起兵作乱呢?

这等于是安禄山用自己的生命,为史思明等人换来一个不容错过的天赐良机。到了那个时候,军人势力同样会失控。

这就好像来瑱进京,却被皇帝杀死之后,来瑱坐镇的襄阳立刻失控,他的亲信梁崇义要为莫名身亡的来大帅讨个公道,这种做法获得了多数人的相应。

初,长安人梁崇义以羽林射生从来瑱镇襄阳,累迁右兵马使。……崇义寻杀昭及南阳,以其状闻,上不能讨。三月甲三,以崇义为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留后。崇义奏改葬瑱,为之立祠,不居瑱听事及正堂。

面对这种情况,皇帝也没有办法,只能捏着鼻子认错,同时被迫接受梁崇义成为襄阳节度使的事实。

来瑱死后又梁崇义,安禄山死后也会有史思明。指望通过斩首行动来解决军人势力,实在是太天真了。

当安禄山准备回到关东的时候,又发生了一件惊掉众人眼球的事。

此时的安禄山已经有了极大的嫌疑,而且他本人还在唐玄宗的五指山里。按理说,安禄山应该想办法避免嫌疑。

但安禄山并没有这样做,反而变本加厉地向唐玄宗索要更多权力。

己丑,安禄山奏:“臣所部将士讨奚、契丹、九姓、同罗等,勋效甚多。乞不拘常格,超资加赏,仍好写告身付毋授之。”于是除将军者五百余人,中郎将者二千余人。

面对安禄山索要权力的要求,唐玄宗竟然答应了。

后世读者在读到类似内容的时候,肯定会大惊失色:老皇帝这是怎么了?不杀安禄山也就罢了,居然还要给他更多权力?

我在昨天的文章中说过,安禄山与唐玄宗的关系很像李逵与宋江的关系:双方都希望对方表现得与自己亲如一人,从而震慑有可能威胁到自己的人。

李逵在面对宋江的时候,始终表现得像个孩子,宋江真要是发火,李逵一点都不怕:“大哥你别吓唬我,我整条命都是你的,要杀就杀呗!”

面对李逵这种耍无赖的表现,宋江也会用对待熊孩子的口吻说:“你这夯货再不改,我早晚收拾你!”

然后呢?宋江继续信任李逵,李逵想要什么,只要宋大哥给得出,那就必然不会落空。

在唐玄宗面前,安禄山所表现出来的意思,和李逵在宋江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意思大同小异:“我是个胡人,要不是干娘(杨贵妃)照顾,根本没有出头的机会。所以我整条命都是爹娘给的,您啥时候想杀我直接传个话,我直接跑到京城来随便您杀!”

对于安禄山的这种表态,唐玄宗也像对待自家闯祸的宠物狗一样:“你要啥老子给你啥,但是回到关东以后记得安分点,否则老子早晚收拾你。”

在这种时候,越是不拿自己当外人,就越是能令主人放心,安禄山心里如明镜一般。

当安禄山与唐玄宗再次做出了非常默契的表演时,就是在用这种方式告诉周围的人:我们两个是拆不散分不开的,你们不要妄想从我们两人的关系当中投机取巧了!

我一贯的理念就是:权力两端谁都不会真正相信对方,总会有打破平衡,双方刀兵相见的那一天,此所谓“囚徒困境”。

当安禄山一言不发直接进京的时候,当唐玄宗力排众议放安禄山回关东的时候,当这两人当着文武百官联袂表演的时候,我真的很希望他们能把这份默契永远保持下去。

如果两人真能做到这一点,不但是历史上一段君臣相宜的佳话,更不会有血腥动乱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