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风云人物 > 正文

崇祯在国家危亡时刻没有南下建国的原因是什么?

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崇祯。

思想僵化,不懂得变通,被舆论所绑架。

其实不是没有人向崇祯提议,趁闯军还没有围城之前,先转移南下,集结兵力,再与李自成决战。

后来形势严峻了,又有人提议,让太子南下,去南京“监国”,为国家“留得青山在”。

但是这些建议,都遭到了崇祯的反对。

为什么?崇祯不想反败为胜?不想卷土重来?不想活下去吗?

因为他被朝中舆论绑架了。只要他稍一动摇,大臣们就会聒噪:君王死社稷!要有气节!宁死不降!南宋半壁江山是最可耻的!

崇祯十八岁登基,是接任哥哥天启皇帝的职位。在此之前,他活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继位之后,他也小心翼翼、心惊胆战。粉碎了魏忠贤集团,他又陷入与文官集团的旷日持久的、既矛盾又合作的纠葛之中,无法自拔。

崇祯在政治斗争中很有两下子。但是在治理国家方面,他既没有冷静的头脑,更缺乏坚定的意志。最要命的,他没有掌控全局的能力,也没有高屋建瓴的格局。他与文官、言官斗争了一辈子,却始终没有站到更高的战略高度上去,始终跳不出文官、言官的圈子。

常常是文官指责他“你做某事没有气节!”,他就拼命否定“我没有做某事!”却不考虑自己做这事对还是错,是不是真的没有气节。

在迁都南下的问题上,也是这个套路:文官叫嚣“迁都就是逃跑!”崇祯就拼命反驳:“我没想迁都!胆小鬼才想迁都呢!小狗才想逃跑呢!”而没冷静考虑迁都对国家利大还是弊大,结果捆住了自己的手脚。

文官为什么反对南下迁都呢?其实在《三国演义》中,鲁肃已经把他们的心态说得很清楚了:

“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也!”(——出自《三国志》)

大臣们不介意改朝换代,因为换一个主子,他们照样可以当奴才,而且是高官厚禄的奴才(当然是他们自以为。李自成进北京后严刑拷掠,是他们没想到的)。而崇祯呢,像当初的孙权一样:“将军(皇帝)迎操(闯),欲安所归乎?”

大臣们和崇祯的立足点不一样,出发点不一样,考虑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得出的结论当然也不会一样。

但是崇祯只能看到战术问题,却站不到战略高度,于是被大臣们的舆论所绑架,以至于坐失良机,国亡身死。

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我很同情崇祯的遭遇。但是从政治、从国家角度来考虑,一个被舆论绑架、没有战略高度的人,哪怕他是一个善良无辜的人,也不可能成为合格的政治家与领导者。

明朝的灭亡,崇祯难辞其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