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打秦国时都唯唯诺诺的 在打燕国是上赵国为何重拳出击
很多人都不了解赵国,接下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欣赏。
我们对廉颇的认知,可能更多的是以教书的夫子形象。其实廉颇是先秦时期一个赫赫有名的战将,赵国朝廷的擎天玉柱。廉颇的一生充满着神奇的色彩,而后人津津乐道的是他在战场上面的表现。
廉颇之问:为何打秦国时唯唯诺诺,打燕国时却重拳出击?
很多历史的文献都有记载,廉颇在战场上时而唯唯诺诺,时而勇猛无敌,这看起来似乎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性格,然而都出现在历史对廉颇的评价中,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廉颇是先秦时期的一位将军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名战国名将。“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句话甚至出现在现代的教科书中,在年轻人的眼里,似乎他的形象就是垂垂老朽。俗不知在当年他在战场上的功绩和军事成就,让所有军中的将士们都敬畏无比,也让敌军闻风丧胆。
他最有代表性的两场战争,一场是长平之战,一场是鄗代之战。这两场战争都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战国四杰之一的廉颇,有人说他在长平之战表现得唯唯诺诺,优柔寡断。也有人说他在鄗代之战中表现出色,屡立战功。
长平之战可以说是战国后期最经典的战役之一。战争的前半部分就是名将廉颇带领军队抵抗秦国大军。当秦国的军队来到赵国的边境,许多的老百姓便因为害怕纷纷地逃离了赵国,因为当时的秦国和赵国实力相差悬殊,即便是作为守方的赵国,士气也无比地低迷。
作为老将的廉颇,深知这次战争的艰难,再加上军队士气低昂,秦军士气高涨。在多次败北之后,廉颇决定重整军队安营扎寨,将作战的方针改为以役代劳,诱敌深入。
廉颇的这个决策,在当时的情形来说绝对是正确的。坚守的策略,让秦国兵力不断地消耗,战场上面的副将就深知这是在消耗敌军的粮草。然而这个决策对于赵王来说却是太过于唯唯诺诺,而秦国也借此机会对赵国使用离间计。最终赵王中计起用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了有勇有谋的廉颇。
就这样原本是一石二鸟扬长避短的计策,被赵王理解成唯唯诺诺,而赵括在战场上的表现也是让赵王大失所望,只会纸上谈兵的,他根本抵挡不了秦军的一次攻击,也让廉颇背上唯唯诺诺的骂名。
最终长平之战以赵国全军惨败收场。而初生牛犊的赵括也在这场战争中阵亡。赵国不但没有抵御秦国的主力,反而消耗了赵国的几乎所有主力部队,还有廉颇的在朝廷中的地位也是日落山河。
长平之战结束之后,还在休养生息的赵国又迎来了燕赵之争,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鄗代之战。刚刚经历过长平之战的消耗,赵国的主力部队所剩无几,国库相当空虚。而燕国也是看中这个时机,果断向赵国出手,企图趁火打劫。所以某种程度上来讲燕赵之争可以说是长平之战带来的。
燕国当时集结了60万大军围攻赵国,出于无奈,赵王只能命令廉颇带领25万大军正面迎战。然而廉颇这一次并没有表现得如先前抵抗秦国时的唯唯诺诺,反而主动发起了进攻。因为作为老将的廉颇,他深知燕国的实力如何。他再一次上演了绝佳的计谋,尽管当时人数上远远比不过燕军。
结语:廉颇明白燕国的军队将领想什么,他们想趁火打劫,而且对这场战争过于自信态度。廉颇当即下了命令,趁着燕国的军队长途跋涉,舟车劳顿,马上发起了反击。要知道当时的廉颇已经是7旬老人,却在战场上战无不胜,勇猛无敌。与之前对抗秦国的时候截然不同,对于廉颇来说,不同的敌人采用不同的战略扬长避短才是上策。
最终鄗代之战赵国取得了胜利,甚至还夺下了燕国的5个城市,偷鸡不成蚀把米的燕国也被廉颇教训得服服帖帖。而廉颇拿下了这场以少胜多的燕赵之争,也让他的地位重新回到了朝廷的核心。所以所谓的唯唯诺诺只是廉颇的一种策略罢了,他才是战场上真正的老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