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没能将高句丽与百济全部拿下,为何李治能成功?
对唐太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知秀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贞观19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开始准备他执政生涯当中最后一个,也是最强大的对手朝鲜半岛高句丽。可是这场从公元645年5月一直打到当年9月,大唐铁骑虽不是全军惨败,但是也在朝鲜安市城遭遇狙击,唐太宗被横空出世的薛仁贵救下,可是到了公元660年,以及公元668年,唐高宗李治,却将高句丽以及百济全部拿下,那么这其中有何奥秘?难道李治比他的父亲李世民还要强吗?
首先,我先介绍下唐太宗是如何备战。大唐于公元644年底征调10万士兵,筹划到645年的4月至5月份,准备的物资顶多只够这10万大军消耗4-5个月,因为唐太宗起初的设想,打高句丽还不是易如反掌,毕竟当时他率领李勣、张亮这种绝世名将亲征,小小朝鲜何足挂齿。可没想到,战争的预期确实是和李世民盘算的那样。大唐士兵攻打高句丽的白岩城和辽东城都取得了胜利,可在最后的安市城,唐军因为天气骤变,还有物资供给不上战线拉得太长,被高句丽将领抓住机会成功逆转战局,唐太宗带来的10万人马,几乎损伤过半。持续消耗下去也没有什么意思,所以唐太宗选择大军回撤长安。公元649年这场辽东之战,过去4年之后,唐太宗就因病去世。
这就是李世民在备战高句丽简单情况,可以看出李世民从起初的假设,是能花很短的时间就将高句丽给拿下,甚至他只动用了10万人马,可高句丽在当时整个国家有78万户人口,计算下当时高句丽总人口数达到了400多万,并且高句丽也是高度集成的农耕社会,与那些西域蛮以游牧部族相比还是非常成熟,且多年学习汉文化早已经与中原人士相差无异,所以唐太宗起初的设想就比较简单,快刀斩乱麻,三下五除二就将高句丽给拿下,犯了兵家大忌从不打无把握之仗,唐太宗的准备确实是太仓促。
第二,不知各位看官有没有东北人。东北三省尤其是继续往北,靠着朝鲜方向气候变化特别快,到每年的8月9月份,就已经迎来了一波寒流。而当时大唐军兵正好处于9月份的转变季节档口。士兵还是穿着单衣,并没有准备棉衣,突遇寒流极北那种苦寒之地,让地处中原的大唐军兵,实在难以忍受,战斗力也锐减。即使是有李勣这样的绝世名将,或许难以逆转。
再来看看唐高宗时期他的准备情况,唐高宗比较聪明,他在公元660年先将百济国给拿下。百济、新罗、朝鲜所构成的朝鲜半岛。百济相当于高句丽的附属国或者说邻邦友国,属于一荣俱荣的关系。李治先将百济拿下,就等于将老虎的大牙拔掉两颗,但李治也不着急,耐心等待了8年,这八年期间,高句丽内部又发生了较大的混乱。668年李治看到时机已经彻底成熟,派遣名将苏定方从水陆两个方向,朝着高句丽进攻,李治这一步就走得对了。
唐太宗所派遣的李勣、张亮大多是以陆战部队,妄图通过平原高地,一直将高句丽推掉就完事,可是苏定方此人擅长水战。他从环渤海一直绕到朝鲜海域,再让步兵从百济过去形成南北合围之势,将高句丽已经围住,这使得高句丽只能仓皇应战。但是它南北双方全部被大唐所霸占,背后又是汪洋大海死路一条,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唐朝士兵无论是士气。而是所拥有的优势,都比朝鲜要强上不少,因此才将高句丽彻底拿下。
所以唐高宗李治,并不一定是比他父亲要强。因为唐太宗当时已经是职业生涯的末期,他或许预感到命不久矣,所以想利用闪电战,约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将高句丽给拿下,但他低估了高句丽的实力。假如唐太宗,细心的筹划一年,派遣20万大军,我认为即使是安市镇李世民被包围,他还是有能力的突围。到那时直接攻伐高句丽的都城也并非不可能,但还是那句话,唐太宗准备的不够充分。对朝鲜半岛的气候没有适应。所以遗憾败北。
此后,李治继位,他也不断的敲打高句丽,所以到公元668点等于是瓜熟蒂落,李治只需要再好好准备准备,就将高句丽这个大桃子给摘下来。综合起来,李治并不一定比他的父亲要强,只是唐高宗运气和所处的环境要好了点,而且准备也更充分仅此而已。
最后再给大家科普个小知识,唐朝的疆土,是在李治时期拓展为最大,而并不是李世民时期。可李世民多年的征战,让大唐这些周围国家都已经害怕了,到了李治时期所以基本上没费什么力气。就得轻松击败这些早已被大唐吓破胆的邻居,这也和征讨高句丽是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