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伐吴时,反对伐吴的诸葛亮并没有出面阻止,为何?
今天知秀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诸葛亮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羽失荆州后,刘备于公于私都不能不有所表示:于公,荆州丢失,就失去了进取中原最便捷的通道,挨打不还手也会影响蜀汉士气;于私,不替关羽报仇,张飞首先就不答应,魏延可能也会心里不舒服。
刘备不是一个只重义气不管大局的莽夫,这位一代枭雄的政治远见,未必在诸葛亮之下。权衡利弊得失,刘备不得不向孙权施加军事压力:能够让孙权吐出吞掉的荆州地盘,并交出降将糜芳傅士仁叛将范强(咱们说的是正史,正史中是范强不是范疆)张达,刘备未尝不可以接受孙权的求和。
事实上孙权确实在刘备的军事压力下认怂了,《三国志·先主传》和《三国志·吴主传》都记在了孙权主动求和:“(章武元年)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吴将陆议、李异、刘阿等屯巫、秭归;将军吴班、冯习自巫攻破异等,军次秭归,武陵五谿蛮夷遣使请兵。”
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备一开始是打赢了的,这个陆议,就是我们熟悉的陆逊:“陆逊字伯言,吴郡吴人也。本名议,世江东大族。”
刘备战场形势占优,而且后续部队正在源源不断赶来,所以他根本不可能轻易收兵——也许是孙权开出的求和条件不能让刘备满意:交出糜芳傅士仁范强张达,孙权可以做到;吐出已经吞下去的荆州土地,孙权舍不得。
刘备夷陵战败后,曹丕有些猴急,在当年九月就派出主力部队去趁火打劫:“魏乃命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须,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南郡。”
孙权一面派兵迎战,一面再次向刘备求和。眼见伐吴难以成功的刘备就坡下驴,打赢了无条件停战:“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先主许之,遣太中大夫宗玮报命。"“十二月,权使太中大夫郑泉聘刘备于白帝,始复通也。”
我们从孙权的军事部署中,似乎能看出诸葛亮左右为难的主要原因:”权遣吕范等督五军,以舟军拒休等,诸葛瑾、潘璋、杨粲救南郡,朱桓以濡须督拒仁。“
这个诸葛瑾,就是诸葛亮的亲大哥,诸葛亮膝下准备继承家业的”儿子“诸葛乔,就是诸葛瑾过继给他的(诸葛瞻227年才出生)。
如果诸葛亮赞成伐吴并跟随刘备出征,那么很可能就会在敌方军队中看到写着”诸葛“二字的旗号。如果反对伐吴,那么他的”隆中对“就成了空中楼阁:不夺回荆州,又怎么实现荆州益州两路大军分进合击的战略构想?
于是正史中没有诸葛亮劝谏刘备伐吴的片言只字,只是刘备夷陵战败后,诸葛亮才惋惜地说:”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赞成伐吴,伤兄弟之情,反对伐吴,失君臣之意。所以即使诸葛亮打心眼里不愿意刘备出征,也只能把话藏在心里,并且上书为秦宓求情——秦宓公开劝阻刘备伐吴,结果被关进了大牢。
诸葛亮左右为难有苦说不出,如果他站出来以丞相身份反对伐吴,那肯定会极大地挫伤蜀军(他们自称为汉军)的锐气:君相不和,乃治国大忌,丞相诸葛亮对皇帝刘备的决定,只能无条件支持。
所以敢说话的秦宓进了监狱,没法说话的诸葛亮只能事后表示惋惜,而赵云则无所畏惧,当众反对刘备伐吴:”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
赵云的意思,是灭了曹魏,孙吴自然不战而降,这样既全了刘备孙权的郎舅之义,也不伤诸葛亮诸葛瑾的兄弟之情。
赵云敢站出来说话,那是因为他跟刘备的关系,可不是诸葛亮庞统法正能比得了的:赵云一直承担着刘备”卫戍司令“和”锦衣卫都指挥使“的任务,其亲近程度,甚至不在关羽张飞之下。
刘备对赵云的信任,是独一无二的:刘备带庞统入川,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都留在荆州,但是负责看家的还是”留营司马、特任掌内事“赵云。
周思源解释:”留营司马相当于首都卫戍司令部司令兼公安局长。既负责大本营的防御工作,同时又负责治安工作。“
赵云当过刘备的牙门将军(继任者是魏延),牙门将军的权力有多大,读者诸君可以自行搜索。
在刘备看来,老成持重的赵云,是他最后的依靠;在赵云看来,有啥说啥是自己的责任。所以秦宓劝谏而被关进大牢要处死,而赵云反对刘备伐吴,连一句批评都没听到,他还是负责替刘备把守后方,并且成了刘备最后的救命稻草:”留云督江州。先主失利于秭归,云进兵至永安,吴军已退。“
白帝托孤(也称永安托孤)的时候,赵云就在刘备身边。有赵云父子守在刘禅身边,刘备才敢放心地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这时候我们可以想象得到,诸葛亮是不可能不”叩头出血“表忠心的——如果他的回答稍有迟疑,赵云会不会拔出刘备赐给他的”蜀主剑“从帷幕之后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