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身边有四大宠臣 乾隆继位后是怎么对待他们的
今天知秀网小编为大家带来雍正宠臣,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当年骁勇善战的八旗子弟大都成了逛街遛鸟的纨绔子弟,九王夺嫡使文治武功的康爷爷身心疲惫,国库亏空、吏治腐败、民怨四起,大清的江山只剩下一个空架子。1723年,康爷爷带着向天再借五百年的豪情壮气,驾崩于畅春园,雍王爷接手了他阿玛留下来的烂摊子。
从1723年到1735年,为了改革弊政,雍王爷不仅自己披肝沥胆,还大胆启用了一批能臣干吏,比较突出有四个:张廷玉、鄂尔泰、田文镜、李卫。通过官绅一体纳粮、改土归流、耗羡归公等举措的实施,一改康熙晚期的颓势,使大清再次焕发了生机。
恨水东逝。1735年8月,带着满身的骂名,雍王爷暴毙于畅春园。把万里锦绣的大清江山交给了他心爱的四阿哥--乾大爷的手中。
雍王爷为了使儿子能坐稳皇位,可谓说是煞费心机,把自己年长的一个亲儿子给收拾了,还给乾大爷整了四个辅政大臣:允礼、允禄、张廷玉和鄂尔泰。乾大爷继位的时候已经25岁,并且他也是一位比较有作为的君主,怎能容忍被这些曾经的老臣给左右呢?
最先开刀的就是他的十七叔允礼,乾隆三年被吓死了;接着收拾他的十六叔允禄,乾隆二年就勒令回家养老去了。对自己的至亲尚且如些,其他的那些就不敢随便言语了,已经成了他粘板上的肉,想怎么剁就怎么剁了。先说张廷玉,这位可是三朝老臣,在当时被封为保和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等等一大串的头衔,发须皆白,在朝堂上随便摆下老资格,都让乾大爷这个毛头小伙子忍着不能发作。
这位仁兄在雍王爷的时候那可是如日中天,炙手可热,雍王爷给他许下承诺死了让他进太庙,在清朝汉人进太庙,张廷玉可以说是蝎子拉屎--独一份。
特别到晚年,他总担心乾大爷不兑现,在朝堂上、在奏折上时不时提醒一下,让乾大爷相当不爽。再加上他年纪大了以后固执、又好激动,便于乾大爷之间生了嫌隙,基本上都是给了他一个虚职。
乾隆十四年,在他的一再请求下,批准了他离职养病的申请。但他让其子给皇上谢恩,让乾大爷非常生气,威胁不让他进太庙,把张廷玉搞得惶恐不安。乾隆二十年,张廷玉在家去世,享年八十四岁,乾大爷最终还是遵从了他爹的遗诏,让他配享太庙。
接下来说鄂尔泰,满族人,属于雍正在云南改土归流的忠实执行者和实践者,深得雍王爷的信任。乾大爷继位后,任命他为总理事务大臣,又兼任了军机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的职务,又加衔太傅,国史馆、玉牒馆总裁等,并被赐号襄勤伯。
可以说乾大爷对他还是相当不错滴,在乾隆十年死了,乾大爷亲自致祭,并赐谥号文端,还配享了太庙,入祀贤良祠。但是因其子鄂中及其门生胡中藻之案,死了的鄂尔泰还是受到了牵连,又被乾大爷给移出了贤良祠,死节不保啊。田文镜呢,实际在乾大爷荣登大宝之前就死了。1732年田文镜被雍王爷批准退休没多久就没了。他是雍正期间官绅一体当差的先行者。
可能是这位老兄有点不合流,在康爷爷年间干了三十多年,混得比较惨。雍王爷上位后他老人家的春天就来了,为了报答主子的知遇之恩,那玩得是相当生猛,一年之内一下子从一个从四品的小官变成了封疆大吏。
在河南为政的十几年,基本上把河南的读书人给搞惨了。但仍然深得雍王爷的信任,混得那是风声水起。雍正十年,灯干油尽,实在是干不动了,回家养老没几天就驾鹤西去了。主子却是没有亏待他,死了还能躺在皇上的身边,并赐号端肃。并在河南专门为他修了祠,河道总督王士俊还把他给整到了河南贤良祠。
可能是这位仁兄得罪的人太多,在乾大爷中期,其墓给当地守陵的大臣给夷为平地,落得个和鄂大人一样的结局,死了也没有落得个安生。最后我们来说一说又玠兄。这小子可不是叫花子出生,他出身富户。他的官不是考出来的,是买来的,深得雍王爷的依赖,基本上帮着雍王爷管理着江南的钱袋子,不然年大将军吃什么呢?但他为官清廉,不畏权贵,不论在什么职务都能够体察民间疾苦,深得老百姓的爱戴。这小子算是个人精,雍王爷还没有驾崩的时候,他就和乾大爷眉来眼去,一直到死都深得乾大爷的重用。
只是死得有点早。1738年得了重病,乾大爷听了,非常着急,立马派御医予以诊治,但是已回天无力,当年就没有,死时年仅51岁。乾大爷按总督例予以祭葬,并赐号敏达。
只是他也是死后厚触了乾大爷的霉头。因为深得百姓爱戴,江南的老百姓他建庙来祭拜他,被尊称为“湖山神”,正好被乾大爷南巡的时候给看到了。心想自己是文治武功的十全老人,刁民不拜自己,去拜一个叫花子,就气不打一处来,命人把李卫的神像都给烧了。
总结:总体上来说,乾大爷对他阿玛留给他的这些重臣基本上来说也都还过得去。只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必须要用自己提拔的人才够放心。活着的时候,他要时不时地敲打一下,死了呢,发发威,让别人看看,他才是真正的老大,即使他爹留给他的又如何呢?这才能体现出皇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