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登基后第一次讨伐蒙古的结局如何?下场有多惨烈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和知秀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朱棣的故事。
自秦朝统一多民族以来,中原王朝最大的威胁一直来自北方。无论是秦汉时期的匈奴,还是隋唐时期的突厥,都对长城以南广袤土地虎视眈眈。唐朝末年,石敬瑭献出燕云十六州,契丹、辽、蒙古等游牧民族相继南侵,让北宋和南宋疲于应对。
朱元璋称帝后,提出“驱逐元虏”的口号,徐达等猛将收复了丢失400多年的燕云十六州,蒙古人落荒而逃。到了永乐年间,朱棣几度北伐,蒙古人已经不敢南下牧马,朱棣因此被称为是一代雄主,然而,朱棣登基后第一次讨伐蒙古并不成功,这次北伐,让10万明朝大军全军覆没。主导这次北伐的明军主帅,名叫丘福。
朱棣登基不久,为何要和蒙古人开战呢?准确来说,朱棣攻打的是鞑靼人,是蒙古的一个部落。在洪武时期,蒙古人被蓝玉等名将彻底打败,他们为了生存,分化成了鞑靼、瓦剌、兀良哈三个部落。其中,鞑靼部落是成吉思汗所代表的黄金家族后裔,这个部落有很强的帝国情结,他们一直幻想着有朝一日重建蒙古帝国。
靖难之役爆发时,明朝内部自顾不暇,鞑靼人看到了“复国”的机会,他们屡次派兵侵扰长城周边,朱棣当时正在和建文帝打仗,没有心思对付鞑靼人。等朱棣登基,为了休养生息,稳固政权,对鞑靼人一直采取姑息的政策。
正是因为这样,鞑靼人以为朱棣惧怕自己,在永乐七年,他们干了一件“大事”,把朱棣派去的使者杀了,此举在明朝内部引起轩然大波,朱棣盛怒之下,打算派兵征讨鞑靼。派谁去呢,首先这个人必须是朱棣信任的嫡系将领,其次,此人必须作战经验丰富,最好能一举打败鞑靼,为朱棣的新朝立威。于是,朱棣想到了丘福。
众所周知,朱棣是靠“靖难之役”的胜利而登基称帝的,朱棣登基后,开始封赏靖难之役中的功臣。除了姚广孝以外,有4位将领功勋最高,被人称为“奉天靖难四公爵”,这四人分别是丘福、朱能、张玉、张辅。其中,丘福排名第一。
丘福是个传奇人物,此人不满18岁就加入了朱元璋的队伍,明朝建立后,丘福以微弱的军功被封为百户,随军驻守北平。后来燕王朱棣被派到北平做藩王,丘福在朱棣的麾下立功,升为燕山中护卫千户,成为朱棣的嫡系部队。
公元1398年,朱元璋驾崩,建文帝继位后主张削藩,朱棣被逼造反,丘福是朱棣的铁杆追随者。在朱棣率军南下的过程中,丘福一直担任前军先锋官,为朱棣立下汗马功劳。可以说,丘福是靖难中的头号战将,但是,再勇猛的将领,也有翻船的时候,丘福在征讨蒙古的过程中,犯下了致命的错误,让自己一败涂地。
永乐七年,朱棣任命丘福为征虏大将军,领兵十万,出关讨伐鞑靼。《明史》云:
先是,本雅失里杀使臣郭骥,帝大怒,发兵讨之。命福佩征虏大将军印,以十万骑行。
丘福当年67岁,作为靖难功臣,威望甚高。但朱棣知道,丘福如果作为先锋官,摧锋陷阵,不在话下。但如果作为主帅,丘福有个臭毛病,就是轻敌冒进。所以,在丘福临行前,朱棣反复告诉丘福:“将军此去,责任重大,万万不可轻敌冒进。即使第一战打不赢也没关系,后面机会还多。”丘福觉得朱棣太啰嗦,只是一味地点头敷衍。
等丘福的大军出发后,朱棣还是不放心,又下了几道敕书,告诉丘福及各位副将:
军中有言敌易取者,慎勿信之。
事实证明,朱棣担心什么,偏偏来什么,丘福还是轻敌了。
丘福出了长城之后,就碰到了鞑靼的小股兵马,丘福轻易击败他们,从俘虏口中,丘福知道了鞑靼可汗的藏身之处。丘福立功心切,带领10万大军浩浩荡荡前去掩杀。在此过程中,副将李远和王聪分别劝阻丘福,认为这可能是敌人的诱敌之计。李远甚至挡在丘福的马前,阻止丘福前进。但丘福是主帅,将在外连皇帝的命令都不必听,何况是副将的呢。丘福下令:全速前进!
丘福终于找到了“鞑靼可汗的藏身之处”,但还未等丘福进攻,他就成了鞑靼人的瓮中之鳖,这场战争很轻易地结束了。史载:
俄而敌大至,围之数重。聪战死,福及诸将皆被执遇害,年六十七,一军皆没。
因为丘福不听朱棣之言,最终导致10万大军全军覆没,丘福和诸位将领要么战死,要么被俘而死,朱棣登基后第一次对蒙古的战争,不仅一败涂地,而且败得让人心痛。
失败的消息传到朝廷后,朱棣悔恨不已,他恨丘福无能,恨丘福不听劝。但为了正军心,朱棣含泪下令,剥夺丘福的爵位,将丘福的全家流放边疆,连婴儿也不能放过。随后,朱棣钦点大军,御驾亲征,揭开了明成祖亲征蒙古的序幕。
一年后,朱棣站在塞外的斡难河畔(当年成吉思汗兴起的地方),看着那些被明朝大军打的抱头鼠窜的鞑靼士兵,朱棣为丘福惋惜、为之前牺牲的十万明军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