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擂茶的起源,其在现代有着怎样的说法与典故?
擂茶,盛行于汕尾市和揭阳市以及桂、湘西部分地区,是旧时隆重而又经济地接待客人的方式之一。客家擂茶是汉族传统饮食文化之一,史料记载宋代在中原地区已流行擂茶,在客家人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中,擂茶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美味,其制作方式古朴典雅,充分表现了客家人对汉族传统文化之传承。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擂茶是客家人最普通也是最隆重的一种待客礼仪,客家擂茶是保留下来的中国最古老的茶道之一。客家擂茶是传统的食俗。客家人热情好客,以擂茶待客更是传统的普遍的礼节,无论是婚嫁喜庆,还是亲朋好友来访,即请喝擂茶。客家人制擂茶,以妇女见长。
擂茶风俗在中国华南六省都有保留,保留擂茶古朴习俗的地方有:广东省的揭西、普宁、陆河、清远、英德、海丰、陆丰、惠来、五华等地;湖南省的安化、桃江、桃源、常德、益阳等地;江西省的全南、赣县、石城、兴国、于都、瑞金等;福建省的将乐、泰宁、宁化等地;广西的贺州黄姚、公会、八步等地;台湾的新竹、苗粟等地。
起源说法一
关于擂茶的起源,目前的说法之一为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河婆镇南关城老妇人何婆售卖的街边小吃。
当时的南关城是潮汕和惠州经商的必经之路,而何婆的擂茶解决了往来商人的疲劳,因此名声远播。
南关城就是后来的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河婆镇,擂茶至今都还是那一带的主食。后来之所以变为河婆擂茶,可能是因为镇上有一条大河,或是为了纪念那位何婆。
起源说法二
擂茶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湘有“诸葛亮麾下进军湘中遭遇瘟疫,一老妪制擂茶祛疾”的故事。有关的文学记载也散见在一些古籍中,如黄升《玉林诗话》所载《肝胎族舍》一诗曰:"道旁草屋两三家,见客擂麻旋足茶。渐近中原语音好,不知淮水是天涯"。
足证研麻,泡茶款客,是当时江南的一种风俗。此外,汪增棋先生引《都城纪胜,茶坊》"冬天兼卖擂茶"、"冬月添卖七宝擂茶";又引"杭州人一天吃三十文木头"这一古语,说明历史上南宋偏安,人口众多,擂茶相当普及,甚至日耗大量木质枣擂杵。
典故
相传三国时,刘备领兵驻扎江南,时正酷暑,将士们不服水土,一个个又吐又泻,军营皆成了病房。这可急煞了刘备,到处求医寻药及不济事。有老婆婆闻如此事,大发善心,走家串户动员众乡亲动用“擂茶三宝”,制成大量擂茶,使刘备的将士们饮后病情大减,擂茶从此更是盛名远播。
制作客家擂茶是要科学合理的配料。这除了要用好茶、芝麻为主要原料外,配料可随时令变换。春夏湿热,可采用嫩的艾叶、薄荷叶、天胡荽;秋日风燥,可选用金盏菊花或白菊花、金银花;冬令寒冷,可用桂皮、胡椒、肉桂子、川芎。
还可按人们所需,配不同料,形成多种多样多功能的“擂茶”。如加茵陈、白芍、甘草,为“清热擂茶”;加鱼腥草、霍香、陈皮,为“防暑擂茶”。经医学验证,擂茶对常年生活在大山长谷瘴气较重的客家人,有一种独到的驱邪健身功效。君不见客家老翁老妪,精神健旺,少病少痛,这不能说不是得益于常饮客家擂茶。
客家人每当劳作回来,一进客门,就要先饮一碗擂茶,再说进食解饥肠事。客家人又常用糯米做糍粑,或用大米做米果(粑粑)当点心。故有俗谚说:“喝擂茶,吃粑粑,壮身体,乐哈哈。”以致说这奇特的客家擂茶是“药食兼佳,味中有味”的“客家保健饮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