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未解之谜 > 正文

楚国作为一个有着八百年历史的诸侯 楚国为何没有能统一天下

今天知秀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楚国,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01楚国的兴起

1、始祖鬻熊

鬻熊是楚国人的始祖,他是一个巫师。鬻熊曾做过周文王的火师,也就是首席巫师。鬻熊对周文王非常地尊敬,他犹如侍奉父母一样侍奉周文王。周文王对他也是非常地信任,经常让鬻熊为他传递号令。他是一个非常显赫的人物,是楚国的开山鼻祖。楚国的历史,最早只能追溯到鬻熊。虽然鬻熊英年早逝,但是他的后代们却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楚国。

2、熊绎建国

熊绎是鬻熊的曾孙,他的祖父熊丽、父亲熊狂曾经侍奉过周武王。在武王伐纣的过程中,这二人也曾立下过赫赫战功。武王伐纣之后,武王没过多久就去世了。他的弟弟成王即位,为了感念这些伐纣的功臣们的贡献。成王将他手下的功臣们分封到全国各地,熊绎就这样被分封到了蛮荒的南方。在这里建立了楚国,那个时候的楚国,土地仅仅只有五十里。熊绎也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子爵,地位低下。那个时候的楚国很穷,穷到连祭祀祖先都找不到祭品。熊绎无奈之下,只好在邻国鄀国偷了一头小牛犊来祭祀祖先,这就是鄀国盗牛的典故。

3、昭王南征

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楚国的国土面积日益扩大,再也不是那个靠偷牛来祭祀祖先的小国了。但是,楚国依然还在周王室的控制范围之内,为了反抗周王朝的控制。楚国还有南部的一些小国发动了反对周王室的叛乱,周昭王为了控制局面,率领大军打击楚国为首的叛乱集团。昭王三次南征,前两次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第三次时,昭王的行为激起了楚国人的仇恨。楚人就用胶粘的木板船将昭王淹死于汉水,并且将周王的军队全歼。昭王南征的失败,使得楚国完全摆脱了周天子的控制。

02坐断东南

1、文王定都

摆脱了周天子控制的楚国,就像是一头野兽一样,迅速将周围的小国蚕食消灭掉。很快就统一了长江流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超级大国”楚武王伐随归来后,很快就去世了。他的儿子楚文王即位,文王中年即位,锋芒毕露。他即位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迁都。他将楚国的都城从丹阳迁到郢,自迁都以后,楚国就如同打了一剂强心针。文王大军南征北战,平百越、却陈蔡,为称霸打好了基础。

2、庄王称霸

楚庄王熊吕,是楚穆王的小儿子。楚穆王商臣杀父自立,后生子熊吕。庄王即位之初,不理朝政,沉迷于声色犬马。三年后,他重用伍举等人,重拾国政。庄王励精图治,他任用孙叔敖为令尹,很快就将楚国变成了南方强国。楚庄王北上,经过大战,击败北方霸主晋国,并取而代之,成为新一代的春秋霸主。雄心勃勃的楚庄王杀进洛邑,向周王使者王孙满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其意在取周王而代之,虽然在王孙满的强硬态度下,楚庄王没有得逞。但是,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来,楚庄王称霸天下的雄心壮志。

3、七雄争锋

战国初期,楚国国势衰微,摇摇欲坠,早蚁失去了庄王时期的精神状态。在战国时代,战争越来越频繁,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为了挽回楚国曾经的辉煌,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行变法。一度使得楚国国势强大,成为战国早期的第一号强国。然而,吴起变法触及了楚国贵族们的利益,楚悼王病逝后,反对派们杀死吴起。立楚悼王之子楚肃王为新一代楚王,楚肃王性情懦弱,无力改变局面,最终使得楚国日渐衰落。公元前223年,秦将王翦破楚,杀死楚将项燕,俘虏楚王负刍,楚国灭亡。

03楚国为何不能统一天下

1、没有统一的军队

楚国的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它没有统一的军队,楚国是部落制的国家。每一个家族就是一个大的部落,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军队。这些军队只听命于部落首领,国君根本指挥不动。出兵作战,要看各个部落是否愿意出兵。国君没有自己的军队,在外族入侵时,只能靠各个部落自己去抵御。这样的国防体系,连自保尚且不能,何谈一统天下。

2、国力跟不上

楚国看起来就像是一个臃肿的胖子,虽然看起来很雄壮,内部却非常虚弱。楚国自建国以来,国力长期得不到改善。国库空虚,百姓们过着穷哭的日子,而贵胄们却穷奢极欲。楚国贵胄们非常狠辣,一旦有谁触动了他们的利益,下场将会非常悲惨。吴起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在这样的情况下,楚国的国家制度长期得不到改革。最终,抱残守缺的楚国,被历史所抛弃。

3、君主昏庸无能

楚国的君主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非常喜欢安逸的生活,尤其喜欢穷奢极欲。即使是楚庄王这样的雄主,也对声色犬马毫无抵抗力。刚愎自用抱残守缺者更是比比皆是,这和秦国君主的励精图治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些过惯了安逸日子的楚国国君,终于将楚国的江山葬送了。眼看着国土一点点地被秦国蚕食,却毫无感觉,如何能够不亡国呢?楚平王、楚怀王以及他们的所做所为,哪一个不是反面教材,不值得我们去深思呢?

结语:楚国,曾经创造出了灿烂的文化,这个雄踞于长江以南的东周强国,虽然最终没有能够统一天下。它却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回忆,庄王的问鼎中原,屈原的古国悲歌、抱石沉江。经典的故事,经典的人物,他们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却把他们的印记深深地刻在了每个炎黄子孙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