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陵多多少少都能被发现 元朝皇陵为什么一直找不到

很多人都不了解元朝皇陵,接下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欣赏。

在古代多代皇帝登基后为自己寻找一处吉地来营造自己的陵墓,远的有秦始皇陵,西汉皇帝陵,唐代皇帝陵墓,宋代皇帝陵,近的有明代皇帝陵,清代皇帝陵,连袁世凯也营建了陵墓。那么为什么我们到现在都没有发现元朝皇帝们陵墓呢?这也成了后世人们研究的对象,也是一大历史谜团。

我国每个封建王朝,皇帝死后都有一座陵墓。这些陵墓多数在登位后即开始筹建,以后逐年增修,所 以皇帝在位越久,陵墓规模也偏大。那些在位时间很短的皇帝也有陵墓,大多是后来继位者所建。

比如汉武帝的茂陵,修陵时间前前后后用了53年。

《晋书》中载 :“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赋三分之一,一供宗庙,一供宾客,一充山陵。”

也就是说汉武帝动用全国赋税总额的三分之一,作为建陵和征集随葬物品的费用, 建陵工匠多达3000余人,是汉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修造时间最长、陪葬品最丰富的一座。

为什么单独没有发现元代帝陵?其实是因为元代和其他朝代的葬俗不一样,虽然之后还有清朝也是少数民族,但是入关后的清朝已经汉化,仿效明朝丧葬制度。而元朝皇帝的葬仪和其他朝代皆不相同。

元朝是游牧民族建立的,他们的丧葬习俗与汉族有明显的不同 :薄葬简丧。因为他们是游牧民族,居无定所,所以不像汉族人那样会找个固定地点,建个十年八年的再下葬。

1227年8月25日,成吉思汗病逝。临死时,他叮嘱部将“密不发丧”,实行“密葬”。

《多桑蒙古史》记载:“诸将奏柩归蒙古,不欲汗之死讯为人所知,护柩之士在此长途中,遇人尽杀之……葬后周围树木丛生,成为密林,不复辨墓在树之下。”

另外据叶子奇《草木子》记载:

元朝皇帝死后,不用棺掉,也没有殉葬品,只是 “用棕木二片,凿空其中, 类人形大小合为棺,置遗体其中。” 接着 “加鬃漆,毕,则以黄金为圈,三圈定 ( 两头和中间) ” ,随即 “ 送至其直北园寝之地 ” (其地在克鲁伦河与土拉河上游之间的肯特山中),挖一条很深的坑埋入。地面堆土后, “用万马墩平” ,并派一支队伍把这地区暂时封锁,等到青草长成,一点也看不出痕迹后才解除。因此后世很难发现其遗迹。

也就是说,元朝皇帝深埋下葬后,派专门队伍将下葬处戒严起来,不许外人进入,然后赶来马群,在下葬的皇陵上面往来践踏,将高出地表的土堆踩平,戒严部队继续把守皇陵,直至皇陵上面长出茂密的青草,与周围的地表毫无二致,一 点也看不出皇陵的痕迹时,才撤走部队。

这种葬俗使元朝皇陵极具隐蔽性,故而后世极难寻找。

还有一点就是陵墓的保密工作做得很到位。

《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大汗葬时极秘密, 沿途见人,皆杀之以殉。”

就是说只要沿途有人看见就给杀了殉葬,看到的都被杀了,那大汗的陵墓只有天知地知他的后人知道了。

那后人如何祭奠祖先呢?有种说法是元人根本不祭祀祖先,这跟他们游牧有关,今天放牧到这里,明天到那里,祭祀祖先还要跑那么远,干脆就不祭祀算了。

不过也有一种说法是元人有特定的祭祖方式,元人发明了一种“母驼识途法”:

“蒙古诸汗葬时,以陵无表识,难以寻觅,乃于葬后屠一稚驼陵前,使母驼视之,将来谒墓时,引母驼与俱,母驼必寻其稚驼被杀之地,昂首哀鸣,即可因以知陵之所在。”

意思就是蒙古大汗们下葬之后,没有陵墓标识,不像汉人皇帝死后会建享殿,立碑,起冢等。

很难找到陵墓的位置,于是在大汗下葬之后在陵墓前杀一个小骆驼,让母骆驼看见,如果将来来祭奠,拉着母骆驼一起,母骆驼就会寻找到它幼驼被杀的地方,在那里哀鸣不走,就可以知道这里是陵墓所在地。

另外为了不留下让盗墓贼发现的线索和痕迹,对下葬地点的记载也少得可怜,以至于让人感到元朝不存在皇帝陵墓。

我觉得蒙古人的墓不好找,还是因为他们不在乎,而且他们也不厚葬,不起坟头,不造明楼,不浪费土地,又安全保密。这样找不见也很正常,这种陵墓跟中原陵墓相比,连盗墓贼也提不起兴趣。

他们生于草原,死后也将归于草原,与草原融为一体。自己的后代都不知道他们的祖先陵墓在哪里,后世人们怎么会知道呢?如果有一天,在草原建造什么建筑偶然间发现,估计也不会认为这是元代皇帝陵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