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历史纪事 > 正文

周顗有多爱喝酒?他的死与王导有什么关系吗?

你知道周伯仁吗?今天知秀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

周顗(yǐ),字伯仁。作为晋朝士族子弟,他具有典型的魏晋名士的特点,年少时便已经成名,颇为时人推崇。身为汝南人,被同乡认为“将振起旧风,清我邦族”,可以重振家乡的威名。

一 、名士风度

魏晋名士常常以自己的言行,经营在社会中的名望,但一定也要表示对名气的不在乎。周伯仁也不例外,他的堂弟常常跟他比较,有争胜负之心,但周伯仁一直淡然处之。

他的弟弟不满于名声不如他,一次酒醉,用烛火砸他,说:“你的才能根本不如我,为什么能有这么大名气?”

周伯仁不以为忤,施施然地说:“阿奴你用火攻,这本是下策啊。”

二、酒豪周伯仁

周伯仁非常爱酗酒,而且酒量甚豪。曾经喝死过人。晋室南迁,周伯仁随着元帝到了江南。常常感叹找不到酒量好的对手,有一天,一个曾经在中原常和他一起喝酒的故旧,也来到了江南,并且前来拜访周伯仁。

酒友重逢,那还有什么好说的。周伯仁大喜,拿出二石酒两人通宵共饮,最后醉得昏睡过去。当周伯仁醒过来后,去查看客人,竟然发现客人已经死了。

而且,周伯仁醉酒后常常说话没有顾忌。有一次群臣和皇帝共饮,皇帝问道:“如今和尧舜时相比如何?”喝醉的周伯仁大声说:“虽然同为君主,但哪里能和盛世相比?”

皇帝大怒,就把他拘禁了。一开始下令要杀他,过了几天又把他赦免了。周伯仁出狱后,淡定地说:“我早已知道会没事的,罪又不至死。”

魏晋人对于官场俗物很鄙视,他们往往崇尚那些既尊贵又清闲的职务。周伯仁在做官时,经常因为醉酒,把公事抛诸脑后。被人嘲笑为“三日仆射”。

三、友情错付

而周伯仁最后的死,可以说跟醉酒胡话也有一定关系。周伯仁跟琅琊王氏的王导交情很好。王导的堂兄弟王敦起兵造反,京城很多官员上书建议皇帝杀掉王氏族人。

王导带着家人跪在宫门祈求。这时周伯仁正要进宫,路过宫门见到王导,王导上前哭求:“我家人百口遭难,拜托给伯仁了,请伯仁代为求情。”周伯仁看都不看他一眼,径直走了进去。

虽然不知道周伯仁这么傲娇的原因是什么,也可能对于王敦造反不满,所以对王导也有怨言,也可能朋友间相处,本就如此。但他虽然摆出一副傲娇的样子,却也的确在皇帝面前替王导求情了,陈述各种王导做过的贡献,表达他的忠心,跟他兄弟是不同的。

后来回到家中,还又写了一篇奏章,再次正式替王导求情。最后说服了皇帝。而这一切,一开始的王导是不知道的。他在宫门口等着,最后等来的,还是那个喝醉的傲娇的周伯仁。

周伯仁醉意熏熏的路过王导,对于再次呼唤他的王导,还是看都不看他一眼,只是故意跟旁边的随从说:“等杀掉这些反贼,就可以立下大功,封官得到了金印,要将斗大的金印,挂在手肘上显摆。”这一幕给王导留下了阴影,对周伯仁估计也有了不满甚至怨恨。后来王敦带兵攻进了建康城,俘虏了很多官员。

王敦曾征询王导的意见:“周伯仁这个人,很有名望,封个三公可以吗?”

王导不答。

王敦又问:“三公不行,令仆(尚书令,仆射)总可以吧?”

王导依然不答。

王敦又试探着说:“既然都不行,那就只能杀掉了。”

王导默默无言。

于是王敦杀掉了周伯仁。

周伯仁临死前,痛骂王敦反贼,诅咒他早死。被王敦下令用兵器戳他的嘴,血流全身,依然面不改色,神情自若。他从事发,一直到被杀,自始至终,都没有向王导求过一次情。旁观者皆触目惊心,为其落泪。

后来,王导整理中书省的文书,翻到了周伯仁曾经的奏章,才知道原本上次自己被赦免,周伯仁真的帮自己求情了。

王导拿着奏表,痛哭流涕,告诉诸子:“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即使到了幽冥之中,我也对不起良友啊。”

少年成名的周伯仁,大概前半生过得比较顺利得意,对于政治人情的冷暖体会不深,以为一片赤心对人,人也会同样报以自己。过于追求高风亮节,也以为别人也如此。他大概是真心把王导当朋友的,所以王导落难时,向他求救,他虽傲娇以对,但也尽其所能地帮他求情。而又不让王导知道自己帮了他。

自己落难后,明明生死一线可决于王导。但却自始至终没向王导求助,或许是他以为王导当然地会帮他,就像他当初帮王导。也或许,早已对这个朋友失望了,所以不屑求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