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统治者为什么没有巩固统治,在全国推行满语呢?
满清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知秀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如果要列举哪个历史朝代最常拍成剧集,清朝必定名列前茅。清剧最大的特点莫过于阴阳头。除了阴阳头之外,现在的清剧还保留了一些满语称谓,就像皇阿玛,皇玛法是满语中父亲、爷爷的意思,额娘是满族人对母亲的称呼,格格是指满语 gege,翻译成汉语是“小姐”的意思等等。
清军入关在中原建立起近三百年王朝,为巩固统治,颁布“剃发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企图同化汉族,便于管理,但这漫长的统治时期,为什么清朝统治者没有在全国推行满语?
一、现实环境根本给不了满语传播的条件
语言的推广不同于剃发易服,服从的容易度和成效的显著性都无法一概而论,粗暴的武力可以强制执行。语言的推广需要良好的环境,最起码要有可以学习或模仿的对象,会讲满语的人与汉族人形成显而易见的数量差,这导致满语学习环境无法形成,连老师都无法配足。
而如果要强行推广满语,打个比方,满语就如同我们现在的英语,有不少人即使学了很久英语,却仍然无法流利用英语交流是同一个道理一样。这对比的还是工业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在工业发展落后的古代,普及乃至统一一门语言,是一件费时费力的艰辛工程,尤其学习就意味着停产,在填饱肚子是首要大事的古代社会,根本推行不了满语。
清朝要求官员要学满语,满语就如同现在相当于第二外语的英语一样,是当时官员学子晋升的敲门砖,但由于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却少之又少,到后来,反而是满族官员被汉化,很多满族官员开始说汉话。慈禧太后甚至下令废除满文,满语这个国语名存实亡。
二、满族人自身被汉语征服,普遍接受汉语
清军入关时,满人20万人,要面对的是四亿汉人,而坑爹的是,满语还不是满族人人皆会的语言。满语是努尔哈赤时期创立的,然而,满族各部落、各阶层文化底子、文化水平、学习能力不同,又没有一套成体系的教育模式,仅仅通过口耳相传就指望学习复杂的满文和满语,显然是困难重重,满语尚且不能在满族部落中成为统一的官方用语,又谈何在汉人中推广。
比起让汉人学习满语,反而是满族人入关后,为数不多的八旗子弟纷纷被派往各地,为了实现统治需求和生存需求,必须与汉人交流,满语本身词汇量贫瘠,如果是作为统治者发布条例,倒还应付得来,但如果用于日常生活交流使用,就显得极其不方便,汉人的不少文化产物,满语都没有对应的词汇,在这种环境下,加之汉文化的博大精深,满人逐渐开始学习汉语,满语反被逐渐抛之脑后。
清朝在满语和满文的推广上也曾下过功夫,清军入关之初,满文被定为官方文字,官员都必须会说满语,用满文写奏折,甚至为从源头保证满语官员,要求科举考试必须使用满文答卷。
但是,奈何大环境没有满语的市场,收效甚微,满族人意识到统治汉族人必须学习汉人文化,尤其是到顺治和康熙两位皇帝,顺治帝认为不学习汉语,又如何与汉臣交流。
既有皇帝作表率,汉语成为八旗子弟的必修课,而从康熙帝时期开始,皇子们既要学习满语又要学习汉语。这种“双语学习”成为清朝中后期上流阶层常见现象,满族贵族需要学汉语,而汉族臣子又为了进入官场学习满语,双语学习不仅没有动摇汉语的地位,反而由于汉语本身的优势,满语逐渐没落,末代皇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提到自己不会说满语,甚至晚年回忆中说自己只会一个满语,那就是起。
满语从曾经的国语,奏折、公文、教学和日常交流的主要文字,到逐渐被边缘化,直到现在,已经成为使用人数不到50人的濒危语言,如今,绝大多数满族人对满语都极其陌生。征服者最终在文化层面被征服,甚至自身文化面临消亡,这种现象也是极其罕见的。
满语的没落反而对比出汉语体系的成熟,历经少数民族的文化侵略,依然持久传承,老祖宗智慧真是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