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历史纪事 > 正文

赵匡胤去武庙祭拜,看到有白起为何勃然大怒?

武庙,这是中国古代对军事人才的最高“奖赏”。

自唐朝始有武庙起,凡是能进入武庙者,都可以称的上是震铄古今的军事人才。他们或许私德有亏,但于军旅一行而言,这些人几乎就是中国战争史上的标杆。

配享武庙者或是忠直、或是勇武、或是聪慧、或是狡诈、或是狠辣、或是仁厚,他们的性格虽有不同,可要说到能力与战绩,莫说是在中国,纵使是整个世界上,也绝对可以称雄。

宋太祖赵匡胤,于陈桥黄袍加身,从孤儿寡母手中取得了天下。

再加之,唐末藩镇割据,天下战乱皆因地方军事集权而起。故此,赵匡胤势必会引以为戒。无论是从自身的经历而言,亦或者从历史教训而言,赵匡胤都会把地方军事势力视做“心腹大患”。

所以,当宋太祖在政治权力稍微稳定之后,就着手“杯酒释兵权”,其目的无非就是把军权、政权都牢牢的掌控于自己手中。以避免再度出现唐末之混乱局面。

可与此同时,天下尚未统一,格局一方的后蜀、南唐、北汉依然与太祖皇帝所建之宋并存,更有甚者北方的契丹更是宋朝最大的威胁。

故此,太祖皇帝必须使用一些手段,一来教化手下将领,二来布局统一天下。于是,武庙就成为了赵匡胤的“助力”。

宋太祖对武庙的改动

武庙之建立者是唐玄宗,李隆基在位的时候为表彰历代名将,而建立武庙。以姜子牙为主祭,张良配享,其余十人从之。

但此时的武庙,其地位并不显赫。到了唐肃宗的时候,肃宗李亨把武庙提到了与文庙同等的位置。此时的武庙中,姜子牙是主祭,左右两旁分别列着:

秦武安君白起、汉淮阴侯韩信、蜀丞相诸葛亮、唐尚书右仆射卫国公李靖、司空英国公李勣列于左,汉太子少傅张良、齐大司马田穰苴、吴将军孙武、魏西河郡守吴起、燕昌国君乐毅列于右,以良为配。

到了唐德宗的时候,武庙有了第一次大的扩员,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六十四位:

上列:范蠡,孙膑,廉颇,王翦,曹参,周勃,李广,霍去病,邓禹,贾复,寇恂,马援,皇甫嵩,张辽,关羽,周瑜,陆逊,羊祜,王濬,谢玄,慕容恪,檀道济,王僧辩,慕容绍宗,宇文宪,韩擒虎,史万岁,尉迟敬德,苏定方,张仁亶,王晙,王孝杰。

下列:管仲,田单,赵奢,李牧,彭越,周亚夫,卫青,赵充国,吴汉,冯异,耿弇,段颎,邓艾,张飞,吕蒙,陆抗,杜预,陶侃,王猛,长孙嵩,王镇恶,吴明彻,斛律光,于谨,韦孝宽,杨素,贺若弼,李孝恭,裴行俭,郭元振,张齐丘,郭子仪。

后来的武庙,虽然偶然会有所调整,但也无非是增加一两个的事。直到宋太祖的时候,武庙出现了再一次的巨大调整:

乾德元年六月癸巳,昭等议升 汉灌婴、后汉耿纯、王霸、祭遵、班超、晋王浑、周访、宋沈庆之、后魏李崇、傅永、北齐段韶、后周李弼、唐秦叔宝、张公谨、唐休璟、浑瑊、裴度、李光颜、李愬、郑畋、梁葛从周、后唐周德威、符存审二十三人;退 魏吴起、齐孙膑、赵廉颇、汉韩信、彭越、周亚夫、后汉段纪明、魏邓艾、晋陶侃、蜀关羽、张飞、晋杜元凯、北齐慕容绍宗、梁王僧辩、陈吴明彻、隋杨素、贺若弼、史万岁、唐李光弼、王孝杰、张齐丘、郭元振二十二人。诏塑齐相管仲像于堂,画魏西河太守吴起于庑下,馀如昭等议。

那么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要给武庙进行如此之大的改动。除了上述的变动之外,他还有其他的变动么?

赵匡胤变动武庙为哪般

宋太祖对武庙进行过前后两次变动,第一次是在宋朝建立之初:

以杖指白起曰:“起杀已降,不武之甚,何为受享于此?”命人去之。

这一次,宋太祖仅仅是去掉了白起一人。

以白起之战功、才干,纵使在武庙之中也是名列前茅的,可宋太祖为什么偏偏要拿白起开刀呢?宋太祖的这一行为,既有私心作祟,也有谋划全局之用意。

所谓私心,我们就要看看宋太祖的姓是什么?太祖皇帝姓“赵”。而白起杀降,所屠杀之人又是何人?赵国人。

赵匡胤是否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后裔,这一点恐怕连太祖皇帝也说不清楚。但以中国人尊崇先人的习惯去考虑,哪怕赵匡胤不是赵国的后裔,他也会往这方面去靠拢。

而白起一战就坑杀四十万赵人,仅此一点,在赵匡胤的心里就不会喜欢白起。所以,从私心而言,赵匡胤把白起移除武庙乃是情理之中。

而另一点,就是为全局而考虑了。客观的说,如果单纯以军事力量来看,宋太祖初期所能控制的有效军事力量,尚不足以平定天下。

那么,移除白起就是赵匡胤给敌对势力以及天下人发出的一个信号。他是一个仁慈的人,不会像白起一样去杀降。这是一种政治攻心术,是政治家最常用的基础手段。

如果说,移除白起,是赵匡胤一种对外的政治策略,那么后来的武庙大变动,就是他对内所用的手段。

我们来看看新的武庙构成是以什么为基调的:

左拾遗知制诰高锡因上疏论王僧辩不克善终,不宜在配享之列。乃诏吏部尚书张昭、工部尚书窦仪与锡别加裁定,取功业始终无瑕者。

所谓的王僧辩不克善终,其实就是因为王僧辩迎立萧渊明而表现出来的不忠。至于说功业始终无暇,那就是一个妄谈:

凡名将悉皆人雄,苟欲指瑕,谁当无累!一旦除去神位,吹毛求异代之非,投袂忿古人之恶,似非允当。臣心惑焉。

这里的功业无暇,说白了就是一切以“忠”为前提。赵匡胤心目中的忠,基本要遵从三大原则:不叛、不党、不骄。

所以,他从武庙中移除了有“叛”的或是或许会“叛”的吴起、廉颇、韩信、彭越等人;移除了有“党”的段纪明、史万岁、杨素等人;移除了有“骄”的周亚夫、贺若弼、郭元振等人。

而所移入的人,也基本上比较符合宋太祖的心理预期。

至于说,宋太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简单一句话概括,唐末的藩镇割据,给宋太祖带来的巨大心理烙印,让他对骄兵悍将有一种畏惧。再加之其成功的途径,让他始终会怀疑担心会有将军威胁到其统治。所以他要通过调整武庙,而教化军队,让他们明白忠之道。

简谈太祖调整后的武庙

其实,个人对太祖调整后的武庙是有微词的。

这个微词并非是对武庙中人的不认可,而是赵匡胤调整后的武庙也不尽是符合其要求的“功业无暇”之人。

就拿留在武庙的王镇恶来说,从战功和能力上而言,此人自是没有问题,又是王猛之后,遗传基因就比别人牛。可这个人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贪:

镇恶性贪,既破襄,因停军抄掠诸蛮,不时反。

再说秦琼,秦琼在追随李世民之前,换了很多的领导。虽然在当时那个年代,易主的事很平常。但秦琼还是易的有点多,算不得“忠”。

结语

赵匡胤之所以要调整武庙,是出于私心、公心两方面考虑的。

他移除白起,是要让内心平衡,同时要告知世人自己是仁德之主,他对武庙中人做大幅度调整,则是为了借此来教化手下将领要懂“尊卑”,知“忠义”。

当然,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些别的用意。就拿李光弼来说,从功绩上而言他与郭子仪相差无几,而且他并无什么劣迹,是一个“成经纶之功,足以静乱;怀忠孝之道,故能匡国”的功业无暇之将。但他却被移出武庙。

大概因为李光弼是契丹族人,而契丹族此时是宋太祖最大的敌人。所以宋太祖移出了李光弼,而换上了与契丹作战有功的周德威、符存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