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发明13个文字,你知道是什么吗?

众所周知,在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前,中国有汉字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算筹”则是我国古老的算术方法,在《孙子算经》中对算筹记数法的记载:“凡算之法,先识其位,一纵十横,百立千僵,千十相望,万百相当。”

另外算盘在我国也已经有2600多年的历史,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总是要和“数字”打交道,就比如钱财的数目。

朱元璋是草根出身,当了皇帝也不忘早年的经历,对贪官污吏恨之入骨,因此颁布了严苛的规定:“贪污六十两以上的官员格杀勿论”,从地方县、府到中央六部和中书省,只要是贪污,不管是涉及到谁,朱元璋决不心慈手软,一查到底,而每一回查,肯定是要死人的。

据统计,朱元璋先后发起过6次大规模的肃贪,被处死的贪官污吏高达15万人。为了预防贪欲的现象,朱元璋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

除了严苛的律令规定、包括“剥皮囊草”在内的酷刑,还会制定肃贪污的纲领《大诰》和《醒贪简要录》,允许百姓上访,设置“鸣冤鼓”等。

而大写数字“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萬”13个汉字便是由朱元璋发明,这还要从明初四大案之一的“郭桓贪污案”说起。

洪武十八年(1385年),郭桓时任户部侍郎,当时明太祖朱元璋已经设有锦衣卫,作为一位勤于政事,要对各官员了如指掌的皇帝,朱元璋怀疑担任北平承宣布政使司的李彧与提刑按察使司赵全德偕同户部侍郎郭桓等人共同舞弊,因此下令调查。

不久后,御史余敏、丁廷举告发郭桓勾结李彧、赵全德等人贪污,私吞了太平、镇江等府的赋税以及浙西的秋粮,并且在征收赋税时巧立名目,一共贪污了两千四百多万石粮食,几乎与当时全国秋粮实征总数相当。

这就犹如一枚炸弹炸在明朝廷,牵连甚广,数万人被处死。明初的肃贪运动不只是动静大,雨点也大,刀子一旦举起来,就没有那么容易放下来,也因此造成了人心惶惶的局面。

当然除了杀,朱元璋也特别留意了郭桓等人是通过怎样的行为进行贪污,朱元璋发现小写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的笔画过于简单,容易被篡改。

另外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初,便做了规定:每年全国各布政使司、府、州、县,都要派计吏到户部呈报地方财政的收支账目及钱粮数。各级政府之间及与户部之间的数字,必须完全相符。

但由于地方与京城相距较远,因此为了节省时间,免去反反复复的行程奔波,各地都会带上盖有官印的空白账册,而郭桓等人便是利用空白账册大作假账,通过篡改数字大肆侵吞钱粮。

因此大写数字“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萬”应运而生,官员们无法再在数字上做文章,让15万贪官无处遁形,现如今,银行票证、流动支票、实用发票、合同协议、账目单据等各类经济文本也必须标明大写数字。

当然,人民币上也仍在使用。不过据学者考证,其实大写数字已经有千多年的历史,而这也不得不讲到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武则天,目前最早可见的汉语大写数字,便是出现在武则天的《岱岳观造像记》碑中。

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顾炎武经考证后表示道:“凡数字作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等,皆武后所改及自制字。”

而大写数字用以增加涂改帐册的难度,则是与朱元璋有关,并且朱元璋觉得大写数字十分好用后,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强制性实施完整的大写数字,因此许多人都以为是朱元璋发明了大写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