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历史纪事 > 正文

探索湘军的由来、特色及本质,曾国藩是如何训练湘军的?

说到湘军,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知秀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湘军的由来

湘军发源于团练,团练是清朝为了镇压农民起义专门搞出来的一种模式。1796年2月15日即清朝爆发了著名的白莲教起义,农民起义军转战于湖北、四川、河南、陕西等地,导致清朝官兵应接不暇,为了应对农民起义军的流动作战,嘉庆帝采纳大臣明亮、德楞泰的意见,让湖北、四川、河南、陕西等地的乡绅百姓修筑土堡聚集民众自守,此后嘉庆帝在土堡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团练,那就是让各个土堡的自行从土堡内的居民中招募军队自我防卫。团练兴起之后,农民起义军没有粮草和兵源,嘉庆九年(1804年)被清军镇压。

在白莲教起义之后,清王朝对付全国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军就非常喜欢使用团练之法:修筑土堡聚集民众,坚壁清野、举办团练。所以到了1850年咸丰年间,湖南湘乡境内大批会党举行农民起义,署理知县的朱孙就是靠着举办团练对付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军,到了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紧靠广西的湖南士绅十分紧张,于是朱孙诒扩大了团练的规模。1852年,太平军攻入湖南境内,王鑫、罗泽南、易良干带着团练数百人和太平军对抗。

其实在1852年1月8日,咸丰帝传达诏令让当时闲赋在家的曾国藩协助湖南当地官员兴办团练,随后在1月29日曾国藩来到湖南首府长沙,不过在曾国藩到达之前,湖南巡抚张亮基已经征调地方团练守卫长沙,前往长沙的正是湘乡县的王鑫、罗泽南、李续宾等人和他们携带1000人。曾国藩办团练依靠的正是这一千人,曾国藩把这些人分为中、左、右三大营,这些地方上的团练头目正是日后大名鼎鼎的湘军名将。

曾国藩的练兵成果不错,在1853年连续镇压好几起农民起义。但曾国藩在长沙训练军队时候,因为召集军队练操的问题得罪了绿营兵和绿营头目,以至于最后和湖南的官员关系不太好,被迫撤出长沙,从1853年9月曾国藩带着部队来到衡阳练兵起,到1854年2月25日曾国带着湘军北上期间湘军正式成型,在衡阳的发展过程中,湘军分别练出了水陆两军,军队中书有17000余人,大小战船361艘、洋炮500多尊、军械数千件、子药20余万斤,此后变成了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部队。

湘军的特色

清朝军队的主要两支是绿营和八旗,绿营和八旗采用的是制,八旗在入关后不久就已经腐朽,此后靠着招募关外的少数民族为兵充当八旗主力。而绿营则是清朝在入关后的重要武装力量,也是清王朝的主力部队。但随着清王朝的大规模征战减少,绿营也逐渐走向没落。到了晚清时节,绿营兵吸食鸦片、窝藏妓女、绿营军官克扣军饷、吃空饷,这使得绿营兵毫无战斗力,面对崛起中的太平军,绿营兵不堪一击,经常一溃千里,清朝依靠绿营兵设置江南、江北大营,屡屡被太平军攻破就是明证。此外绿营和八旗士兵都是父子相承、世代为兵,所以当兵成为清朝军队的工作,而不是职业,他们和正常的民众没啥区别,只是多了一层士兵的身份而已,根本无法适应战场的险恶环境。

曾国藩在创办湘军之时对于绿营极度鄙视,这并不是曾国藩的个人看法,而是同时代诸如胡林翼等人的共识,于是他准备重新建立湘军的特色,这也是湘军与众不同的特点:

湘军的将领多是儒生,湘军的士兵则是农民。按照《湘军兵志》的记载湘军将领可考有179人,其中儒生104人,占58%,武将出身只有75人,占42%;3个统帅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都是儒生,15个重要幕僚也是儒生,统领13人中8人是儒生,分统43人中28人是儒生,帮办10人中9人是儒生。而湘军的普通士兵则是农民居多,曾国藩十分推崇农民的艰苦耐劳,尤其是对湖南山区的农民情有独钟,他认为这些人朴实,最容易作为士兵出征。

湘军的人身依附特性十分强。湘军在成立之后,为了保持部队的战斗力,曾国藩要求湘军将领必须在湖南人中招募士兵,而且领兵的将领需要自己亲自挑选士兵和军官,不能让别人代劳,而且选择士兵也有相应的标准。由于上到湘军统领、下到普通士卒都是湖南人,而且下级军士都是由上级军官选拔的人,这使得下级对于上级忠心耿耿。此外湘军之中多是亲属、朋友、乡亲等关系脉络,这使得湘军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故而湘军能够成为曾国藩的私人武装,湘军士兵用自己的流血伤亡成就了曾国藩的政治欲望。

湘军的训练和教育也不一样。曾国藩自认为“治军之道,以勤字为先”,曾国藩本人强调湘军训练的勤奋,于是设定了大量的操练规则,所以曾国藩设定了大量的操练规则,要求湘军日日训练,为此他设立了点名、操演、战墙子、巡更、放哨等军规,要求湘军严格执行。曾国藩还把儒家教育纳入了湘军的教育体系,他制定了很多营规,把湘军军队的纪律和封建礼教杂糅在一起,试图通过思想教育对于湘军进行教化。

湘军的本质

湘军从本质上而言依旧是封建社会时期的军队。曾国藩逐组建湘军是依照戚继光《纪效新书》的练兵模式,不过由于时代的发展,湘军的军队组织模式也发生了变化,湘军主要使用的是劈山炮、抬枪、小枪,但是近战主要的作战武器依旧是是以刀矛为主。湘军的大规模作战单位是“营”,湘军的一个营并非现代军事制度里面的营。湘军的营制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步兵营制、水师营制、马队营制、车营营制。而湘军的作战主力依旧是步兵,所以步兵的营制是湘军的主要模式。

湘军每个步兵营都有前后左右4个哨,营官直辖有亲兵6队,每队亲兵有10名,其中2队使用劈山炮,3队使用刀矛,1队使用小枪。每个哨设哨官和哨长一名,下属8个小队,每队有正兵12名。因此湘军的一个营有32个小队,加上亲兵总计38个小队,这些士兵是作战的主力部队,军队的后勤主要由长夫处理,在行军时,长夫负责运输军事装备;在安营扎寨后,长夫负责挖战壕和修建防御墙。但是他们不参与战斗,但是长夫的多少由军官决定,所以吃空饷的情况依旧存在。

从湘军的制度来看,湘军的军事思想和军事制度依旧是停留在古典中国时期,与同时代的西方各国的军队组织模式依旧有太大的差距。所以湘军在面对同样属于封建时代的农民起义军太平军时,湘军的战斗力反而不如太平军,直到太平天国内部互相残杀,元气大伤之后才得以被湘军成功镇压,但是在对付太平军时湘军的凶残也被表露出来。不过湘军最后还是完成了军队的转型,在此后跟随左宗棠镇压陕甘回乱,出征新疆平定阿古柏之乱,这是必须称颂的事情。

不过封建军队的弊端也使得湘军以及湘军的后辈淮军深受其害,在镇压太平天国之后,湘军就已经出现暮气,也就是绿营兵的种种弊病,这也是曾国藩解散湘军的一个原因之一,这也与清朝在最后的统治时期并没有现代化的改革有关系,正是因为这样,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清朝一步步落后于世界各国,体现在军事上就是不断惨败于列强,直到最后的甲午战争,作为清王朝最精锐的淮军被打得溃不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