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皇帝死后 慈禧为什么会选择溥仪作为继承人
你真的了解慈禧选继承人吗?知秀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光绪帝病逝,慈禧太后和众重臣逐渐商讨接任帝位的人选。自然而然,说到做到,真正正正定夺的就是慈禧太后了。然而清朝到了这个时候,已是内忧外患的时代了,在这样的内忧外患中,理当立一位老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国有制长,江山社稷福”。
然而,令人感到困惑的是,慈禧太后并没有像许多重臣所想的那样,把光绪皇帝载沣的亲侄子醇亲王载沣立为帝,而只把载沣的儿子,即光绪皇帝的侄子立为帝,而此时,只有2岁零9个月的溥仪(后来的宣统)。
那为什么慈禧太后在光绪皇帝死后,没有选择光绪的亲弟载沣,而只选择载沣的儿子溥仪,而载沣的儿子只有2年零9个月。
对此,我们首先对清王朝末年的皇位承承继关系和英雄之间的关系作一简要说明。咸丰帝奕安,即慈禧太后的丈夫,与慈禧太后仅有一子载淳,即其后之同治帝。
同治皇帝死后,慈禧将咸丰帝的侄子、四岁的载湉,以及他四岁的儿子,即光绪皇帝,立为帝。值得注意的是,光绪帝父亲醇亲王奕安是咸丰帝的侄子,而光绪帝母亲叶那拉·婉贞也是慈禧太后的亲姐妹,故两者之间的关系为亲上加亲。光绪与顺治是平辈,因此 光绪为皇太后继位为咸丰帝统嗣。
除光绪帝外,老醇亲王奕安还有一个子女,即载沣,光绪帝死后,慈禧太后立载沣之子溥仪为帝,国号宣统,即清代末代皇帝。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十九日,慈禧与军机大臣、列侯侯王议定皇位继承事宜的会议,产生了“立长”与“立幼”两声响动。侯王重臣们因风雨飘摇,国势艰难,多有“立长论”之说。就像军机大臣世续所说的,“选长”,张之洞也是直截了当地说:“国有制长君,江山社稷福,不如径立载沣”。庆亲王奕劻也说:“方今我国何等困难,选储似宜长。”
但是慈禧太后最终还是不满意他的话,尤其是在严词斥责第一次明确提出“立长”的世续之后,重臣们见慈禧不满意,也就不敢多说了。这时慈禧太后才说明自己的心事,说:“载沣子还行吧”,见臣不肯再抵抗,便立懿旨,立溥仪为皇帝。
因为以下三点,慈禧选择了此时才2岁零9个月的溥仪,而没有选择了被众臣看中的溥仪生父载沣。
第一,溥仪可以承袭嗣统,也可以承袭光绪。
根据礼法,统嗣不能分离,继嗣继承皇统,继嗣继承皇统,作为继嗣的是气血,是自己的子孙。载淳死于同治,慈禧太后选四岁的光绪帝为皇太后。顺治与光绪是同一辈,都是道光皇帝的小孙子,所以 光绪皇帝当然不能继承顺治皇帝的位子,光绪是咸丰帝的嗣统。
但是难题就来了,因为光绪继任的是咸丰帝的嗣统,于是刚去世的同治皇帝就把嗣统给断掉了,这在当时的朝野中造成了很大的不满。比如,吏部侍郎吴可读就用“尸谏”的方法表达了自己的强烈不满,吴可读在遗折中写道:“太皇太后一错再错,为文宗显皇(咸丰)立子,不为我大学士立嗣。
即光绪继位为咸丰帝,而光绪等生下子女后又改姓同治帝,这样也保证了同治帝的嗣统。
光绪与顺治一样,直到他去世都没有后代。所以 假如再选载沣做皇帝,那么载沣和光绪、顺治时都是平辈,嗣统的难题更是无法解决。因此,按照清皇帝的辈分,光绪、顺治年间的“载人”在辈分上是“溥”,新皇当然要从溥辈中选出。
载沣之子溥仪与光绪皇帝血缘最近,立溥仪为帝,能 处理嗣统之难。又如慈禧懿旨所言:“以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承继穆宗毅皇上(顺治)之嗣,兼承大行皇帝(光绪)之嗣。”
溥仪的幼年,有利于慈禧的操纵。
每个人都知道光绪死后一天,慈禧太后也去世了。但是实际上慈禧的去世是挺突然的,因为在这之前很久很久,慈禧虽然也病了,但是并不太严重。对于这种情况,慈禧选立溥仪为太子,其实与三十多年前选立光绪为太子,有很大关系。这也就是为什么只有皇帝年幼,才有利于她维持自己的影响力和权力,能够重新掌权。
这个道理也可以从慈禧病重时的懿旨看出,虽然此时的慈禧下懿旨,让溥仪的父亲载沣为摄政王,即“嗣后军政都由摄政王裁决”,而她还是注重“遇有大事,一定要请太皇太后懿旨,由摄政王随时面请执行”。换言之,慈禧太后虽然看不见自己的精力充沛,但即使到了病重的时候,她仍然紧紧抓住手中的权力,分毫不敢放松压力。就这样,溥仪还是个小皇帝,也就顺理成章了。
第三,溥仪为帝,载沣为摄政王,可以兼容并包,多方面的利益,也是完美的。
光绪皇帝去世当天,慈禧太后还将在临终前一次连续颁布三道懿旨。
首先是让溥仪继位,即“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著承大统为嗣皇上”。
另一条就是前面所谈到的让溥仪另立皇帝顺治二帝。
另一条是让摄政王载沣掌国,即“以摄政王载沣为掌国,全军国务悉依秉持予之训诫,裁夺执行”。
实际上,慈禧太后所作的这种分配既能 融洽清王朝内部的各种派别,又能兼具“立长”和“立幼”的优点。
由于早在戊戌变法时期,以光绪帝为代表的帝党和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后党就开始了激烈的斗争。尽管变法维新失败后,光绪皇帝被囚禁在瀛台,但清廷运用光绪皇帝的阵营仍是不容忽视的。作为光绪皇帝的亲侄子,载沣虽然受到了官府内部各派系的重视,却是无可置疑的帝党,载沣也确实与戊戌政变时的后党要员袁世凯、庆亲王奕等联系甚密,他即位后必然会对部分后党重臣进行严厉打击。因此,即使是慈禧太后也不得不为自己死后的“姓名”难题而担忧。
30而立溥仪的情况要好得多。因为载沣的妻子是后党重臣荣禄的闺女,也是溥仪的母亲。荣禄是袁世凯曾经的大领导,对袁有过破格提拔的恩情。作为后党的忠实后盾,荣禄在戊戌时期仍竭尽全力与帝党对抗,为慈禧太后立下了汗马功劳。
假如平反之后溥仪继位,他的外祖父荣禄必然会牵涉,故反而不易平反,这既能防止朝野动荡,又能缓和帝党、后党之间的关系。此外,在幼年立溥仪为帝的多方牵连下,载沣还被慈禧指派为监国摄政王,掌握着最大的权力,又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国制长君”的功效,实际上是一种完美的做法。
因此,总体上看,慈禧太后在晚清风雨飘摇之际,仍然执著地立幼年的溥仪为帝,而不立朝野所看不起的“长君”载沣。这主要是考虑了顺治、光绪的嗣统、幼年有利操持和溥仪为帝,载沣为摄政王既可以 缓和多方联系,又可以达到完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