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之子五岁就封官,历史上是这样的吗?

包拯,北宋著名名臣,也是人们心中的包青天。包拯对于历代读书人以及官员而言,都是一个值得效仿的对象,他跟海瑞并称为中国历史上两大清官。感兴趣的读者和知秀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包拯有一长子,名为包繶,颇有包拯风范,但却英年早逝。包繶去世时,包拯已经五十多岁,可谓白发人送黑发人,因此包拯难过不已,足足数年都沉浸在这种忧伤之中。而且那时他只有包繶一个儿子,他又觉得自己年岁已高,恐怕日后会断后。 所幸,天公作美,包拯在自己六十大寿时,突然从儿媳崔氏那里得知了自己昔日侍妾孙氏曾生下一子。包拯连忙让崔氏带来孩子,父子相见后,包拯望着襁褓中的幼儿感慨万千,将其取名为包綖(后更名为包绶)。老来得子的包拯对包绶宠爱无比,包绶的童年也是颇为幸福。 但好景不长,包绶五岁时,包拯便驾鹤西去。包拯的死,引起了整个北宋的地震,无数百姓痛哭不已,哀叹“包拯之后再无青天”。就连一国天子的宋仁宗都亲自前往包公府祭奠包拯,此举在古代封建皇权专制下,是臣子死后能得到的最高荣耀。

来到包公府后,宋仁宗念及往日情分,加封包绶为太常寺太祝。 不过由于包绶只是个五岁小孩,所以并不可能真的让包绶立刻去当官,而是先记录在案,等到包绶长大成人后,便可立刻成为官员,免走科举之路。等包绶八岁时,他运气极好,遇见了祭祀圣典,该圣典三年一次,每次举办圣典的时候,记录在案的官员都可以按例晋升一级,包绶也因此晋升为“大理评事”,不久后朝廷又转任其为“承事郎”。 此时包绶的官职是八品,这个官职看似很低,但很多进士,一开始当官,其官职也就是八九品,包绶的官职,足以让无数人羡慕不已。但包绶却没有迷失自己,他并没有混吃等死,到成年后去上任,而是一直勤奋苦学,因为他明白自己乃是包拯之后,决不能有辱父亲的名声。包绶的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此外,以史为鉴,现代社会中许多人浮躁无比,无法静下心来学习,更有甚者,因为家中有些钱财,便终日游玩,将学习抛之脑后,这种做法绝不可取。此时就需要向包绶学习,五岁封官,尚苦学不止。 包绶九岁时,包拯的正室董夫人去世,包绶守孝一段,便继续苦学。此时包家大权则落在了包绶的大嫂崔氏手中,崔氏为人善良,常言“长兄为父,长嫂为母。”崔氏大包绶二十多岁,她对待包绶便如同母亲对待孩子一样慈祥,包绶也是在她的教导帮助下,才逐渐成才。 等包拯稍大一些后,由于当朝宰相文彦博的推举,包绶得以成为濠州团练判官,这个官职是握有实权的,关系着一方百姓的幸福。

包绶来到濠州后,想起了父亲昔日所作所为,便严格要求自己,平日里勤俭节约,工作时严谨无比,从不收不义之财,使濠州变得朗朗乾坤。当时的包绶即是包拯之后,岳父还是当朝宰相文彦博,可他从不以此压人,而是平等对待每一人,正因此濠州知府才对包绶赞不绝口,二人经常共同探讨辖内之事,逐渐成为了好友。 等等到包绶在濠州任期结束后,他便被调到了开封任职,成为了少府监丞,是七品官职。这个官职虽然不高,但却相当的重要。因为包绶主要负责皇帝的龙袍,车驾等物,宰相门前尚且还七品官,包绶身为如此贴近皇帝的官员,其官职重要性不可言喻。 包绶也不负所托,将平日的工作处理的井然有序,赢来了朝中各位大臣的赞美,后来包绶在众人推举之下,接连升官,最后官至汝州通判,他在任期间,依旧将父亲的品格牢记在心,不敢有一丝懈怠。正因此,待到包绶离任后,整个汝州的百姓都接连出门,为他送行。 随后,包绶又被封为谭州通判,他上任的路上突然染病,由于古代医疗手段并不发达,所以最终包绶死在了路上。包绶死后,人们打开包绶的包裹,发现其中并无任何值钱之物,只有一些生活必需品,除此之外,包绶身为宰相女婿,包拯之后,浑身上下却只有46枚铜钱,可见包绶到底清廉到了何等地步。

正因包绶的清廉,所以包绶家中日子并不好过,包绶去世后,更是穷的连为包绶迁坟的钱都没有。等到包绶的孩子相继长大,有了自己的收入后,才有钱去把包绶的遗骨从他病死之地运回故土合肥。 正所谓虎父无犬子,清廉永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