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如果没有投降的话 蜀汉能够坚持多少年
大家好,这里是知秀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刘禅投降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蜀汉不是三国的最强国,却犹如鼎立三分中的主角,独得人们的厚爱。
自从罗贯中站在失败者的视角,写作《三国演义》起,蜀汉和其建造者们,对于人们的意义已不再是一个政权,而更像是一支球队。
一个国家如果已经失去了为自己浴血奋战的勇气,走向灭亡是迟早的事情。以这一点讲,蜀汉的灭亡并不意外。但是因为被寄予了特殊的期望,这种结局才是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未经过竭尽全力的战斗,早早的投降落幕。
不过历史毕竟发生了,留给人们的只能是无尽遐想。
然而遐想也好,抛开历史更内在的动因,让我们仅从物质条件上看看,如果不是因为缺乏战斗意志而投降,蜀汉是否具有和曹魏政权抗衡的力量?
一、灭蜀之战
诸葛亮星落五丈原后,蜀国进入衰落期。有的史家甚至称,蜀国在此之后是因曹魏内乱才得到几十年苟延残喘的机会。哪怕姜维连年北伐,蜀汉政权看上去依然像狂风中的枯叶,岌岌可危。
结果司马昭统合了魏国内部的权力,于景元四年(263年),向天下征兵十八万,发动大军伐蜀。对于蜀汉,真正的考验也终于来了。
起先,姜维见钟会治兵关中,上表请后主刘禅遣大将,分别守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范于未然。但刘禅听信黄皓之言,认为魏国不会出兵,将姜维的提醒搁置在了一边,完全不作备战。
后果显而易见,魏国三路大军长驱直入。
钟会率东路军袭取汉中,邓艾率西路军、诸葛绪率中路军阻挠姜维救援。灭蜀之战爆发。
战争开始阶段,一如魏国的计划进行,钟会十万大军攻城掠寨,包围汉城和乐城,攻陷关城。就在这时,姜维以声东击西的计谋,出乎意料地摆脱了魏国西路军、中路军的追击和堵截,退守剑阁。
剑阁天险,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姜维退守成功,让魏军进不能克,粮食运输又艰难,进退维谷,直接打破了其原有计划,以至于军中将领开始商议退军之事。
邓艾见状,上书提出从旁侧的阴平小路偷渡至涪城,直接以奇兵冲击蜀国腹心的战略。最终,魏军奇袭得手,在江油逼降马邈,在绵竹战胜率大军前来阻击的诸葛瞻。
消息传至,蜀国上下震动。因为听信主降派的劝说,国主刘禅决定不再抵抗,向魏国投降。
这就是魏国灭蜀的过程。
但话说蜀国真的只有投降一条路可走了吗?王夫之抨击当时的投降派大臣:“国尚可存,君尚立乎其位,为异说以解散人心,而后终之以降,处心积虑,唯恐刘宗之不灭,憯矣哉!”立国四十三年的蜀汉,在后主请降时还远未落入绝境,姜维、霍戈、阎宇所率领的三支蜀军主力,也仍基本完好。如果当时奋力抵抗又将会如何呢?
二、蜀汉的潜力
作为一个立国数十年的政权,蜀汉在其国中有着深厚的统治根基。诸葛亮为丞相期间,征服南中、治军、发展生产,国力得以强盛。哪怕日后衰落,至降魏时仍有带甲之士10万2千众。
如上文所说,维、霍戈、阎宇所率领的三支蜀军主力,仍基本完好的情况下,完全还能一战。
其时攻入腹地的邓艾部,原有兵力三万左右,经过和诸葛瞻的苦战受到了一定的创损。而蜀都兵力据刘禅之子刘谌所说,也有数万众;阎宇大军正赶向成都。如果坚守高城,鼓动城中士气,誓死抵抗邓艾军,那存续或还有可能。而对于魏军来说,由于粮草无法运入,援兵大部队正在赶来,后方还有姜维随时会派出的奇袭部队,种种因素都极为不利,所以必然无法作长久的攻城战。因其仓促作战,蜀都可以守住的几率很高。
如果蜀国不愿冒险守都城,还可以退入南中七郡,以其山水险峻,步卒难涉,作持久战,等待全国勤王部队。如孙盛评价:“徵兵南中,乞师东国,如此则姜、廖五将自然云从,吴之三师(吴国援军)承命电赴,何投寄之无所,而虑於必亡邪?”其时,面对日益聚集的敌军,和无以为续的后勤,魏军恐怕只能选择退兵。
仅以此两种最普遍的拒敌之法,我们已可以推理,以当时的情势和蜀国国力,有很大的机会抵挡住邓艾的部队。而一旦邓艾的部队撤出,过不了剑阁的魏国大部队也会搬师回国。
不过,就算蜀国仍有力量渡过这场危机,天下形势已在发生着另一种微妙的变化,在更大范围里的对抗里,已经难以再维持过去三国间的平衡。
三、更长时间范围里的对抗
人们在讨论蜀汉政权的存亡时,并不止于议论263年的战争蜀汉是否还有余力,通常议论的范围还涵盖“两国整体实力的对比”。我们不妨考虑上这一点,看看蜀国的存亡除了这场战争,还能抗击魏国多长时间。
东汉末年天下十三州,曹魏占其9,人口66万户,450万人;蜀汉占其1,人口28万户,94万人;东吴占其3,人口52万户,230万人。
这样的势力差异,让蜀汉在生产力和兵源上都远不如对手魏国,而其中最重要的人才储备差异,更会因人口基数的差异而凸显。对此王夫之曾说道:“要成王业,必须得到土地。但得到土地不是为了得到险要的地势和财物,而是为了得人,得人又不是为了得到普通的士兵,而是为了得到人才。蜀国国小民寡,人才也少,蒋琬、费祎死后便无人可用了。”人才对于以得人立国的蜀汉政权尤为重要,王夫之的话道出了蜀国的真正困境。
魏国在结束了国内的政治内讧后,开始重新整顿国中力量,日益强盛。而蜀汉自诸葛亮、蒋琬、费祎相继过世后,在缺乏政治才干的君臣领导下,则日益困顿。
在蜀汉第一次北伐时,光是出动的士兵就有10万,曹魏为5万众。蜀汉亡国时政衰民困,光是士兵举国也只10万,而曹魏则能向天下征兵18万用于伐蜀。可以说,两国开始恢复其本有的力量差距。
回到一开始的问题,“蜀汉是否具有和曹魏政权抗衡的力量?”经前文的分析,可以知道在263年时候,蜀国还能勉强抵挡住魏国的入侵,仅从坚守的角度看尚有一丝余力。而其后两国的持续对抗,如中间没有出现意外变故,胜利的天平会越往后越朝魏国的方向倾斜,便会连这一丝余力也失去。且以吴国在蜀汉亡17年后灭国看,实力弱得多的蜀国不会坚持得更久。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即便刘禅不投降,蜀国能撑过这一次灭蜀之战,想必其国祚也不会超过这吴国继续坚挺着的17年。
参考资料:1、《三国志卷四十二》2、《三国时期魏灭蜀之战始末及蜀汉亡国原因再探》作者:宋冰3、《读通鉴论卷十》作者:王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