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风云人物 > 正文

他一生清廉爱民,揭秘郑板桥是个怎样的人?

郑板桥的一生,艰难困苦一直如影随形,直到他看尽人间悲欢离合,历遍世间人情冷暖,可胸中的那颗赤子之心,却未曾改变分毫,仍然是那样善良,那样可爱,那样宠辱不惊,那样潇洒快乐。

童年的经历,教给他博爱

郑板桥出生在苏州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全家人靠祖上传下来的遗产勉强度日,没过几年,生母因病去世,郑板桥由乳母代为抚养,屋漏偏逢连夜雨,紧接着几年中当地遭遇连年大旱,田地颗粒无收,郑家吃饭都成问题,更没钱雇佣乳母了。幸运的是,有感于郑家往日待她不薄,乳母每天在自己家吃饭,再回来无偿照顾郑板桥,使他虽然经历了幼年丧母的不幸,却仍然在爱的包围中成长。

后来,郑板桥的父亲娶郝氏为妻,郝氏丝毫没有后妈的冷漠,对待郑板桥视如己出,给他由衷无微不至的关爱,操持家务任劳任怨,是个标准的贤妻良母,郑板桥很多年后回忆起那段往事,常因感动而泪流满面。

而郑板桥的父亲也是一个正直的人,在父亲的影响和教导下,郑板桥从小就能明辨是非,分清善恶,但由于天生性格直爽,经常口无遮拦,喜欢打抱不平,因此得罪了周围许多人,也落得个坏名声,村里人都教育孩子不要去接近郑板桥。因此,少年郑板桥感受到了孤独和不被理解,面对世人的冷眼,他立志发奋读书,去实现心中的理想。

科考路不顺,卖画求生计

郑板桥的祖父精通书画,在祖父的细心指点下,他的艺术水平突飞猛进,所做诗文也颇有文才,开始参加科考。康熙52年,郑板桥考中了秀才却并不满意,他的目标是高中进士,只有这样才能入朝为官,了却从小树立的济世安民的夙愿。

追求理想的道路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哪怕是最美好的理想。郑板桥考了十几年,还是榜上无名,为了养家糊口,郑板桥来到扬州,靠着少年时练成的书画本事卖画为生。

可是当时的他既没有名气,又不肯放弃心中的坚守,平生所画,只有竹、兰、石三物,什么山水、花鸟、美人,在他的画中根本找不到,不是他不会画这些,而是他在画中寄托着自己的价值追求。

可以想象,在当时的扬州,那个客商会聚的繁华都会,那个嫌贫爱富的市井巷口,有多少人能对那格调清奇的怪画投以赞赏的目光呢?卖画的艰难岁月里,郑板桥看遍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而那朵生命之花正是在困境中顽强生长,在迎接一个辉煌的绽放。

郑板桥做官,心中全是百姓

四十多岁时这一年(乾隆元年),郑板桥终于考上了进士,原本打算进入朝中大展身手,没想到朝廷只是把他分配到山东范县做一个小小的县令,他毫无怨言,而是尽职尽责,在工作中践行自己内心的信念。

县令任上,他清正廉洁,爱民如子,出行不坐轿子,不鸣锣开道,时常微服私访,探查民情,来无影去无踪,一时传为怪谈。

郑板桥在职期间,正逢山东连年大旱,多地农田颗粒无收,甚至发生人民相食,郑板桥亲自到田间地头挑水灌田,与百姓风雨同舟,他还命令官府开仓放粮,严厉惩治哄抬粮价发国难财的商人。

抗灾得空,他作了一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说的是为官者时时刻刻要牵挂着民间疾苦,绝不能辜负了人民。

一系列措施如雪中送炭,救活了无数条人命,可这些措施也同时触及了大官的利益,郑板桥遭到顶头上司的严厉斥责,面对昏暗腐朽的朝廷,他满心愤懑,又无可奈何,最终他被罢官而去,回到了扬州这个客居之地。

清廉的郑板桥做了十二年县令,依然穷苦不堪,只得重操旧业,继续卖画为生,兜兜转转一大圈,回到了原点,他却自得其乐,因为心中无愧,所以无憾。

此时的郑板桥已是声名远扬,请他作画的人比以前多了不少,他孤傲狂放的性格也再次显露无疑,由于骨子里讨厌附庸风雅的富商大贾,每当有这些人催他作画,他常常置若罔闻,甚至忍不住骂人,为此也曾招致骂名,落得个“狂人”的称号。

内心的坚定不移,使那些打不垮他的,最终让他更强大,就像70岁的他画笔下在石缝里生长的竹子,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英国诗人布朗宁曾说:坚持心中的理想,无论成功与否,生命都会充满意义。

敢于坚持自我,才能有所作为,有所坚守,潇洒自在,无惧无畏;相反不敢坚持自我的人,则免不了随波逐流,焦躁不安,即使外表刚强,内心也总是脆弱不堪。

人生不易,何妨学学郑板桥,做一个潇洒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