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赐大将免死铁券,大将回家后立刻造反
唐朝加上武周一共22位帝王,其中近300年的历史。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安史之乱前,一个是安史之乱后。在安史之乱前,有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有武则天的“日月凌空”, 有唐玄宗的“开元盛世”。感兴趣的读者和知秀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而在安史之乱后,则是宦官跋扈,藩镇割据,党争不断。唐德宗李适,就是恰好见证了“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大唐盛世,也见证了“惊破霓裳羽衣曲”的安史之乱的一位帝王。就像是人们吃了好吃的食物,再去吃不那么好吃就会味同嚼蜡一样。
唐德宗自己也是有梦的,他的梦就是振兴大唐。但一个有着这样大的抱负的皇帝,怎么会在历史上没有任何记载呢?很简单,他失败了。而他失败的原因,就是他将振兴大唐的第一刀,放在了削藩上。
很多人在读唐朝的历史时,对唐中期和唐晚期的映像就是藩镇割据的厉害,不然后期的五代十国怎么来的?就是这时候的那些藩王,自己建立起来的。在这种情况之下,德宗说要削藩,是一个靠谱的主意。
但是《孙子兵法》中也说过了,打仗之前要先庙算,算过了自己能赢才能打,否则就先委曲求全一下。但很显然,唐德宗没算对。他觉得自己能赢,但是却输的一塌糊涂。所以这个皇帝,在那二十多个唐朝皇帝之中就没有一点影响力了。
而现在再看史书,其实可以发现,唐德宗为何会输的最大原因,应该放在他的态度上。本来一开始其实朝廷形势是一片大好的,公元782年的时候,李惟岳被杀死,田悦魏州围困,李纳濮州围困。朝廷形势一片大好,看似削藩要成功了。
但赢得是谁?赢得不是德宗呀,他是让谁去打的,他让是让独立型藩镇的藩王李希烈还有朱韬去打的,按照唐朝的管理,独立型藩镇打下的地盘并不归中央而是归打下地方的藩王自己。这样子削藩削下去,就是割自己的肉去养别人。
当然德宗自己也十分的清楚这样子不行,于是他就十分耿直的拒绝了别人。李希烈打下了襄阳,想派兵去占据襄阳,德宗耿直的拒绝了。朱韬打下了深州,也想收入囊中,德宗又拒绝了。于是这耿直的拒绝之后,下场是什么?看《旧唐书》有载:
“至襄阳,希烈置之外馆,迫胁万方,承誓死不屈,希烈乃大掠阖境所有而去。”
“滔乃自称冀王,田悦称魏王,王武俊称赵王,仍请李纳称齐王。”
这二位自己都反了不算,还解了之前被朝廷围困的魏州和濮州,让他们一起称王。德宗倒是看到这点困难没有退缩,打算一往无前的继续打下去。但是连续李希烈和朱韬的下场令后来的人都怕了呀。
公元748年的时候,德宗准备诏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去讨伐去讨伐泾原兵,但李怀光自己是真怕了。德宗为了安抚他,专门下旨加封他为太尉,还特地赐下了丹书铁卷希望可以收买人心。
但李怀光还更怕了,因为韩信当年被刘邦赐了“五不死”都死了。明朝的朱元璋几乎给每个大臣都发了丹书铁卷,但那些大臣也几乎都死光了。再加上还有李希烈和朱韬的前车之鉴在那里。
左思右想之下,这位警惕性极高的将军直接私下里连接了泾原的朱泚就反了。当人家问李怀光为何要反,他是这样回答的:
“圣人疑怀光邪?凡人臣反逆,乃赐铁券,今赐怀光,是反必矣!”
其实德宗是真的没有想杀他,但耐不住李怀光自己会脑补,再加上又有个前车之鉴在那里做榜样。而德宗这种用谁谁反的局面,也算是自己作的吧。什么都没想好就要去削藩,还以藩削藩,可不是用谁谁反吗?
而这种局面一直到公元786年李希烈去世,才终于结束。但是藩镇兵割裂,德宗依旧拿藩王没有任何办法,反而自己在削藩的路上四处奔逃。一个皇帝活的像个四处被追杀的逃犯。
于是朝廷不得不妥协,只好同意藩镇继续割据世袭。而德宗自己呢?也被这用谁谁反的局面给搞蒙了,也被打脸给打蒙了。所以说,德宗在历史上没名声已经是对他最好的。不然要有,有的也是个不怎么好的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