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宁古塔的披甲人,是个怎样的存在?
说到“披甲人”,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知秀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在清宫影视剧当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穷凶极恶的犯人会被流放到宁古塔,而对于流放宁古塔其实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刑罚,甚至存在了上千年。
留存于每个朝代的宁古塔其实只是地理位置不一样,对于流放宁古塔更多的是指代一种刑罚,而非其他的特殊意义。
作为清朝的军事政治经济中心的宁古塔,其实也是满清女真人的老家,清朝入主中原的时候,选择定都北京,因此宁古塔也就成为了当时的边塞重镇,并且用于关押一些受到刑罚的囚犯,宁古塔也作为当时被流放人员的劳动改造中心。
宁古塔曾经生活着旗丁、披甲人以及阿哈,这三种人群分别是满清八旗制度的阶级划分,同时有非常浓重的阶级色彩。
旗丁是当时的满族旗人,阿哈则是所谓的奴隶,按照地位等级划分,旗丁的地位会高于披甲人,而阿哈的地位则最为低下。
那么作为宁古塔的披甲人究竟是一群怎样的存在呢?根据史料推测,披甲人主要是投降于清军以后又重新披甲上阵,为统领一方部落而征战讨伐的人。
但是也有学者认为披甲人是满清八旗的兵卒,虽然这些人的身份比较卑微,但是作为安定时躬耕打猎,战乱时披甲上阵的士兵,披甲人则更多是意味着戍守边塞的将士。
清代时独有的披甲人一词其实更多的指代身披铠甲的人,他们并不仅仅是宁古塔的特定存在,在全国每个地方都会有披甲人存在。
披甲人可以被分为骑兵和步兵,驻守在宁古塔的披甲人一般是国家安定时打猎,但是遇到战争的时候则需要披甲上阵。按照他们日常所要办理的差事也可以将他们分为打鱼的,狩猎的,采蜜的,采参的等等不同的披甲人。
在清代的时候,通常会把宁古塔流放的犯人交由披甲人进行统一的处置,主要是由于当时的后金女真族部落的发展史决定的。
在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以后,由于他们是游牧民族,相对中原来说,统治较为落后,社会形态也只能是依靠严格的封建制度进行维系。
披甲人作为当时抗战的主要力量,但是地位又比较低下,为了防止他们叛变,于是给他们分配了一个还不错的差事,就是让他们负责管理流放至宁古塔的奴隶,以此来稳定披甲人的军心。
其实通过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到宁古塔的披甲人其实也是当时阶级社会统治下的一个悲哀的产物,他们既是在战斗时期需要挺身而出的将领,同时也是在满清八旗制度底下的底层人员。
其实他们自己也会受到阶级制度的剥削,只是努尔哈赤为了能够稳定这一阶级,从而给他们一个所谓的好差事,让他们能够臣服于自己的统治,变成清朝统治者的统治工具罢了。
披甲人本质还是非常善良的,淳朴人民只是受到了阶级的压迫,不得已才成为了宁古塔犯人的直接领导者。
就他们本身的身份来说,其实他们也就比犯人稍微高贵一点。这也是当时阶级社会的悲哀,将人们分成三六九等。
因此,对于现在的和平生活,我们应该更为珍惜,毕竟我们主张人人平等,而非依靠阶级划分我们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