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未解之谜 > 正文

三省六部制指的是什么 他们相当现在什么部门

今天知秀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三省六部制,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国古代王朝制度中,官僚制度是中华的一大非物质遗产文化,其中最出名的就数鼎鼎大名的三省六部制,何为三省六部制呢?三省六部制,一般泛指总管政务大权的中书省、协助中书省共议国事的门下省,以及撰写和颁布政令的尚书省。

而六部泛指吏部、户部、礼部、刑部、工部、兵部。吏部就是负责全国官吏的考察和任免(相当于人事部与组织部);户部是国家的财政机关,也负责财务开支(相当于财政部与民政部);礼部管辖国家各种礼仪、活动和科举考试(外交部、文化部与教育部)。

刑部就负责监狱刑法论处(公安部、司法部);工部负责营造工程相关事项(建设部、工信部、水利部);兵部负责国家军队的相关事宜(相当于国防部)。

三省六部制度,支撑起古代王朝的中央官僚体系,也是保障国家稳定长治久安。那么,三省六部制度有哪些利弊呢?

“三省六部制”起源于隋文帝

其实,三省制度,起源来自隋朝,隋文帝在总结以往王朝覆灭史料时,他发现虽然许多王朝是主因,是毁于国主昏庸无能,但是覆灭王朝所经营的官员制度,也是导致颓败的重要因素。

君王太过集权会导致官员得不到实权,发挥不出作用,君王太过放权则会导致官员脱离管制,政令不达,甚至以下犯上。

并且,从秦汉晋等统一王朝覆灭的历史因素上追溯,西汉的中央官吏权势太大,并且极容易出现单个臣子权柄过大的现象。而东汉则是中央官员权势被剥削,反倒是地方官吏权势过重;两晋则是藩王实际掌握国家政权。

隋文帝为削弱相权,增强皇权设置“三师、三公、五省六部制”

因此,隋文帝通过总结分析,他制定了一套三师、三公、五省六部制度,三师和三公,虽然在官僚等级里属于最上层的官员,但是,这类官员往往都是一些荣誉虚职,用通俗的话来讲,这些官职位高权轻。

隋文帝架空三师三公的原因,就是担心这类官员身居高位威胁皇权,隋文帝深谙权力不能够集中在一个或者几个官员手中,于是他又设立了五省:尚书省、门下省、内史省、秘书省、内侍省。

不过五省中,秘书省和内侍省,就是负责皇家相关的事宜,同样是有殊荣却无实权;而剩下的尚书省、门下省、秘书省则是真正的官家权力机构。后来隋文帝又把内史省改为中书省,于是这就是三省的雏形。

而后唐代、宋代直接单列出尚书省、门下省和中书省合称“三省”,所以三省在唐宋时期正式成为中央王朝的实际掌权部门。那么,三省制度的设立有何益处呢?

三省的益处就是,省内官员人数较多,并且官位等级较低,不容易出现擅权风波;同时国家权力体系直,接被皇帝一分为三,由三个省的官员分别把持,这也避免了官员集体抱团的现象,同时也削弱了相权,维护了皇权。

三省制度有利于国家制度的完善

举个例子:国家的政令撰写和颁布是由中书省负责,但是,中书省审核完政令就必须和门下省共同决议,换句话说,门下省如果不同意中书省的政令,那么中书省的政令是很难下达。

而当门下省和中书省通过了政令后,他们还得汇报给尚书省,尚书省官员需要将政令再过一道关,然后再由尚书省官员把政令呈递给皇帝,得到皇帝批准后,政令方可递回中书省来宣诏。

这种体制制度有利于一个国家政令的修正和完善,同时也杜绝了一个部门总揽朝政的隐患,通常三省密不可分,却又彼此孤立,原因就是历代皇帝都不愿意看到三省官员太过和睦,因此,三省官员时常在朝堂上和部门内吵得不可开交,但是三省越孤立就越对皇权有益处,所以,三省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皇帝增强皇权、削弱臣权的一种手段。

三省制度的弊端

三省的弊端也同样明显,第一个就是政令无法及时下达,一个政令需要传递到三个部门,并且还得递到皇帝手中过目,这就导致了国家政令失去了灵活性和时效性。

再举一个例子:假如,河南发生了旱灾急需国家救援,那么河南官员求援书信发到户部,户部又传递给中书省,中书省做出救援批示后,又得传递给门下省、尚书省乃至于皇帝。

于是一件十万火急的救灾事务,就因为三省制度而导致耗时甚久,等到皇帝做出批示后,那么前后至少就经过了数十天之久,对灾区而言,数十天相当于会饿死大批的人。

而对三省制度的弊端,历朝历代的皇帝也考虑过急事急报,但是,皇帝们发现如果这样干,那么,三省制度就会渐渐失去了约束效能,三省官员都按照急事急报的做法来处理朝政,那么皇权又一次被削弱,而三省的权力又渐渐大了起来。

三省制度,容易造成政坛内斗

三省制度所造成的政坛内斗现象,在宋代特别容易出现,在《清平乐》中,无论是范仲淹,晏殊、司马光、韩琦、吕夷简等等,那些宰相高官,互相监督,互相制约,都曾经被贬谪过,而三省各自为一个小集体,彼此仇视,彼此互掐,于是偌大的一个朝堂愣是被三省官员搅得乌烟瘴气。

不仅如此,三省部门还喜欢抢权,如果某个皇帝其中某个部门,那么,和这个部门的地位和权势立马水涨船高,而其他两个部门就相应的被压制,这种情况极容易造成国家朝局不稳的现象。

“六部”制度,符合中国王朝国情

说完三省制度,接下来就得说说六部制度,其实,六部制度制定的是非常贴合中国王朝的国情发展,毕竟王朝人多地广,对于如此庞大的国家体量,王朝就必须得分类管理,意思就是不同的领域由不同的官员来打理。

比如说,国家要举办科举考试了,那么,经过三省的研究和制定规则,礼部就负责落实和监督,所以,科举考试就是礼部一家的事情,科举出问题,其他五部受不到影响,而科举考试办的圆满,皇帝表彰的也只有礼部。

同样的国家要打仗了,那么,兵部就成为了战争的前后主持组织,从敌情侦查、军备准备、后勤供给到战争谈判全部由兵部负责,而其他部门只能是辅助,却没有干涉的权力。

这就是古代的六部制度,彼此之间互不干涉,各自负责一块区域,而国家在某个区域需要大动作时,那么负责该区域的部门就顺理成章成为了主角,而其他五个部门就负责打辅助。那么,六部制度的利弊有哪些呢?

六部的益处就是国家各项权力的划分更加明确了,分管官员职能划分也比较清晰,国家需要搞工程,那么,首先想的就是工部;国家官吏需要考察和任免,那么,首先想到的就是吏部;通过将国家大事小事的职能划分仔细后,国家运作起来就节省了许多时间,并且极大地减轻了皇帝的负担,也增加了皇帝的容错率。

其实,六部制也是有弊端的,是六部过于分工会降低实际工作效率,为什么这样说?六部看起来,是将王朝的各领域通过专项负责的形式进行治理,但是,往往一项大工作也是容易牵扯到其他部门。

比如工部要营造工程,需要钱,那么钱从哪里来?当然从户部来,而户部拨钱需要原因,于是工部官员还得找吏部,因为钱的来源需要吏部记账,因此,来来回回全部按照国家规定做,就会使得一项很简单的工作变得复杂化,这就是六部的弊端。同时六部因为掌握的权力极为分散,容易受到权臣和宦官的干涉,这就很容易被架空,所以六部利弊非常突出。

结尾

三省六部制是中华文明最宝贵的政治瑰宝,它与中国的科举制度一样,都是隋朝对后世王朝的最伟大贡献,并且对华夏历史与文明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这项“三省六部制”的瑰宝同样容易受到人为因素制约。

毕竟要运作一个庞大的帝国,那必定需要多人彼此协作和分工;而三省六部官员太多,也极容易造成运转混乱,因为不管是三省还是六部,主要官员和分管官员没有太大的实权,实权都在皇帝手里,换句话说,皇帝不放权,那么,三省六部是必定会出现运转困难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