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未解之谜 > 正文

朱棣开创出了永乐盛世 为什么还说明朝亡于朱棣

很多人都不了解明朝朱棣,接下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欣赏。

明朝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公元1368年, 太祖朱元璋在应天府(今江苏南京)称帝建国,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永乐十九年( 1421),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崇祯十七年( 1644),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攻破北京城,思宗朱由检自缢煤山,明朝灭亡。自太祖始,至思宗终,明朝共传十六帝,统治时长达二百七十六年。(下图为明朝时期的疆域图)

纵观大明朝的二百七十六年,从“洪武之治”“永乐盛世”到“仁宣之治”,在大明开国创业的前七十多年,朝廷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力强盛。正统十四年(1449)发生“土木堡之变”,英宗朱祁镇被俘,明军死伤几十万,自此,明朝国力严重下滑,开始走上下坡路。后虽有“弘治中兴”,但也难以力挽狂澜,无法阻止明朝的进一步衰亡。

有人说,“大明实亡于朱棣。”子孙后代守业不力,怎么就把这账算在朱棣头上呢?一起来看看,成祖朱棣究竟做了哪些事情,影响至整个明朝,甚至把王朝推向灭亡。

重用宦官,永乐朝始

太祖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鉴于历朝历代宦官干预朝政,酿成祸乱甚至亡朝的教训,就立下一条规矩,不许宦官读书识字、兼任外官,官职不得超过四品等,并在宫中立一铁碑,上面写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 预者斩!”可见,太祖对太监的管制十分严厉。(下图为太祖朱元璋画像)

可是,到了明成祖朱棣时期,他经常选派宦官出使、征税、采办、监军,甚至还赋予镇守地方边防的重任,“七下西洋”的郑和就是朱棣身边的一个宦官。那么,朱棣为什么会如此信任、重用宦官呢?这要从朱棣还是燕王时说起。

燕王朱棣在起兵“靖难”的过程中,得到了一些宦官的帮助。比如郑和,他的原名叫马三宝,他在朱棣起兵过程中,跟随朱棣出生入死,并在郑村坝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因此被朱棣赐姓郑。另外,朱棣打到南京时,也得到了一些宦官的内应帮助。可以说,这些宦官是朱棣夺取皇位的功臣。

另外,朱棣的皇位终归是名不正言不顺,且其夺取手段也不光彩,当时的许多朝臣并不支持,所以,朱棣对这些朝臣们也不放心,于是就开始重用宦官。(下图为成祖朱棣画像)

到了他的孙子宣宗朝时,宣宗朱瞻基竟然在宫中设内书堂,并选年纪小、机灵的太监在书堂读书,从此宦官读书成为定制。不过,成祖、宣宗对太监们尚能严加管束,所以宦官们不敢放肆。但是,英宗年少,不知轻重,只在祖辈父辈这里耳濡目染,宦官可以委以大任,直接导致宦官王振专权,在王振的把持下,英宗朝的政治日渐败坏,而此时,北部边防正受到瓦刺等部的不断侵扰,朝廷对此却置若罔闻,不作积极防御,边防力量日益衰落,终于酿成“土木堡之变”。

重启锦衣卫,埋下祸根

锦衣卫最初是由朱元璋设立的。朱元璋登上皇位后,对开国功臣、勋贵都不放心,多有猜疑。于是,他豢养了一批人,称为“检校”,专门替他刺探各类情报、窥探朝廷重臣的动向,并随时向他汇报。

大学士宋濂有一次在家请客,第二天下朝后,朱元璋假装不经意地问:“你昨天喝酒了?府上都有哪些客人?吃了什么菜?”宋濂虽然很吃惊,但还是老老实实地一一回答。朱元璋听了,发现与他掌握的情报一致,便高兴地对宋濂说:“你很诚实, 没有欺骗我。”

在“检校”的基础上,朱元璋设立了一 个兼具伺察、缉捕和办案的特务机构,这就是锦衣卫。锦衣卫是奉朱元璋的诏令抓人办案的,所以被人称为“诏狱”。

朱元璋对锦衣卫很是信任,重大案件一般都由锦衣卫处理。洪武朝的几次大狱,大都是锦衣卫负责办理的。因为非法凌虐大臣,诛杀众多,锦衣卫遭到人们的强烈不满。对此,朱元璋有所觉察,于是,在洪武二十年( 1387),下令罢撤锦衣卫狱,焚毁刑具,将囚犯统统交与刑部审处,并颁诏天下,表示以后一切案件全归三法司审理。

可是,明成祖朱棣夺得皇位后,他又宣布恢复锦衣卫,于是,锦衣卫作为一个固定的特务机构被保存下来,一直到明朝灭亡为止。

设立东厂,破坏祖制

永乐十八年(1420),在锦衣卫的基础上,朱棣又下诏设立东厂,并“令内臣提督监控之”。自此,宦官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宽广的政治舞台,宦官的权势也开始渗透到司法等各个领域。到了永乐末年,宦官竟然开始替成祖朱棣批红,甚至朱棣死后,也是宦官与大臣们商议,决定秘不发丧的。(下图为东厂腰牌)

由此可见,在永乐朝时期,宦官的权势已经深入政治、军事、外交、司法等诸多领域。朱棣重用宦官的行为,破坏了太祖朱元璋定下的祖制,也给明朝的覆灭埋下祸根。

宦官在永乐朝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逐渐演变成专权的局面,直接导致政治黑暗,朝廷党争,最终加速了明朝的衰亡。这一切难道不应该算在朱棣头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