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孩子非打即骂会怎么样
孩子的情绪管理:孩子犯错时,用这个方法,把错误变成成长的机会。反正怒火攻心之后,非打即骂,能够达到改变孩子这些行为的目的就可以了。
“错误行为”通常指的是违反规则、惯例、约定的行为。如果孩子做题做错了,是因为能力不足,或者不熟练,那么就不是“错误行为”;如果是因为不认真、草草应付了事造成的,那就是“错误行为”。
当然是否界定为错误行为,还需要看事前是否有约定,或者通过其它方式达成共识。
孔子说:“不教而杀是为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意思是,事先不进行教育,犯了错就一味惩罚,就是虐;事先不告诫不招呼,而要求马上做事成功,就是暴。这句话讲的是暴虐之政,对应到家庭教育中同样适用。
比如孩子写作业这件事,如果之前没有用比较正式的方式,明确地表述做作业的时间标准和要求,只是看到感觉不满意的地方就说几句,再不听就惩罚,那也是“不教而杀”。
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有两条路径
一条路径的着眼点,在孩子的行为上,是“零和博弈”。
只要孩子犯错就进行惩罚,希望孩子感受“切肤之痛”、“长了记性”,再也不敢犯同样的错误。这样的做法简单直接,通常也很有效果。但是存在的问题是:孩子错误行为背后的需求也同时被打压了,孩子并没有学会如何正确地满足自己的需求。
孩子如果想要符合这个行为规范,就要否认或者压抑自己的需求。这就是“存天理,灭人欲”,否定自己,向“正确”靠拢。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追求快乐、害怕困难、想要安逸的一面,同时也有追求成就感、寻求认可、追寻意义和价值的一面。这些不但是每个孩子,也是每个人身上不可分割的部分。
否定任何一面,都是在自我否定、自我怀疑,会带来巨大的情绪内耗,陷入纠结和痛苦之中。就像一个花园,如果看到长草了,就一把火烧个干净,草烧没了,苗也被烧了,整个花园也就没有了生机。
另一条路径的着眼点,在孩子的内在需求上,是“共赢思维”。
接纳孩子的需求,从需求和感受出发,引导孩子正确的行为。当孩子的需求能够通过正确的行为得以满足,那么相应的“错误行为”也就消失了。无论哪方面的内在需求都是一直存在的,学会通过恰当的方法满足自己的需要,生命力才能爆发出来,能够像积极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所说的“积极进取,蓬勃发展”。
走这条路径,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解决问题六步骤”。
解决问题六步骤:引导孩子用恰当的方法满足自己的需要,把错误变成成长的机会
六个步骤包括:
1.倾听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2.表达你的感受和需求;
3.一起想办法,并记录下来;
4.分析讨论每个办法;
5.选择留下哪些办法,并确定实施计划;
6.执行,与反思。
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学会从需求和感受出发,通过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高通过恰当的方法满足自己需要的能力。另外,这对孩子的表达感受的能力是很好的锻炼。
这些步骤看似很长,其实尝试过之后,练习一两次,会很顺畅地执行下来。而且,很多时候并不需要完全走完所有步骤,问题就已经解决了。
第一步:倾听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这是最重要的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
很多家长已经习惯了气头上,先逼问几个“为什么”,然后一通指责“你怎么”,再讲一通“道理”…
但是我们要知道,双方都在情绪上的时候,是不可能以合作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先“共情”,才能“共事”。
调整情绪
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我们自己的情绪平复下来,才能引导孩子的情绪平复下来。
如果感觉自己还不能用平静的语气说话,可以先离开一会儿,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再回来沟通。
接纳
当孩子犯了错,或者没有达到要求的时候,会有情绪的波动,可能会感到伤心、难过、害怕、沮丧。这时候,家长接纳的态度很重要。
接纳不是表示赞同孩子的不当行为,而是表示我们的理解和宽容:“我理解你的情绪和感受,因为你的一些内在需求,目前还没有找到适当的方法来满足或实现,所以导致这样的结果”。抱持这样的想法,才能和孩子站在一起,共同面对和解决问题,而不是站在孩子的对立面上。
倾听—反映
倾听和反映,是为孩子的情绪画像的过程,是把孩子的情绪、感受,用语言勾勒出来,不带有任何的评价和判断。目的在于让孩子客观地看到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并体会到这种感觉被理解后的轻松,情绪得以释放。
孩子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学会用语言清楚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觉。有的孩子话多,这时需要我们根据孩子的表达,对孩子的情绪和需求进行归纳,力求精准;
有的孩子不知道如何描述自己的情绪,这就需要我们用心察觉孩子的情绪,把孩子的情绪和感觉描述出来。描述最好用问句,这会打开沟通的大门,孩子会告诉我们这个“画像”是否正确。如果不准确,孩子会直接告诉我们,或者有所反应。我们可以再次提问,直到孩子觉得我们的“画像”符合他的感觉。
有了这种“说到心坎里”的感觉,就达到了共情,帮助孩子疏解了“担心被骂,很害怕”的情绪困扰,放下了包袱。并且,孩子的需求得以被呈现出来,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需要被理解,接下来就可以专心面对问题。
第二步:表达你的感受和需求
我们的目的是和孩子一起合作解决问题,我们双方都有各自的需求,或许还存在一些冲突。都明确地摆出来,才能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同时,这也是把自己和孩子都作为家庭成员来对待,让孩子能够学会体察别人的情绪和感受,体会到并且愿意承担作为家庭成员的那份责任。
这里要强调的是,一定是表达我们的感受和需要,而不是对孩子提出要求,更不要责备和斥骂。
第三步:一起想办法,并记录下来
和孩子一起,用头脑风暴的方式,来想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起想办法时,主要以启发式提问的方式,把问题抛给孩子,比如“怎样才能保证在9点前完成作业呢?”。我们要耐心引导孩子面对问题和思考问题,引导他自己说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直接告诉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对于自己参与制定的解决办法,孩子也更有动力去实施它。
在一起想办法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进行评价,尤其是不要进行批评,只要做好记录就可以。
第四步:分析讨论每个办法
对每个提出的办法,讨论它是否可行,是否要进行修改或补充。
讨论时尽量做到无差别地对待,不要刻意去忽略或贬低孩子提出的方法。
第五步:选择留下哪些办法,并确定实施计划
讨论之后,以孩子为主来决定,留下哪些办法,然后重新整理,一起决定如何实施。
千万不要强迫孩子接受我们认为对的方法,即便结果可能不完全符合我们的意愿,也要给孩子机会去执行他所认可的方法。
第六步:执行,与反思
只要是共同讨论问题,一起制定解决方案,那么孩子通常会愿意去实施这些方案。实施一段时间,比如一周之后,要对执行的效果进行回顾和反思。有需要完善的地方,一些当时没有考虑到的特殊情况,根据需要一起决定是否更新到计划或者约定当中。
这个回顾的过程对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在反思的过程中,孩子对什么样的问题有哪些方法、哪个方法更有效,会有更深刻的认知和体会。
犯错后就惩罚,是对错误行为的封堵;而以合作的方式,通过一定的步骤解决问题,才是从源头开始进行全面治理。
通过解决问题的这些步骤,引导孩子从需求和感受出发,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高通过恰当的方法满足自己需要的能力,同时也体会和获得遵守约定的诚信精神。另外,这对孩子的表达感受的能力是很好的锻炼,孩子经历和掌握这些步骤,沟通能力和领导能力也能得到很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