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社会化不足怎么办
不能独立、厌学、沉迷网络,都是因为你的孩子社会化不足。缺乏社会化会影响儿童的语言能力、社会能力和情绪稳定,在楼下的空地上看到这样的一件事。
两个年龄差不多的孩子,大概6、7岁,在相互追逐嬉闹,时而大呼小叫,发泄着他们过度旺盛的精力。他们的妈妈拎着书包站在一旁,偶尔瞄一眼,喊上几句,然后继续唠嗑。
这时来了一个比他们稍矮半个头的男孩子,手里拿着玩具,他被正嬉闹得很开心的那两个孩子吸引了,想加入一起玩。
可能因为都差不多大,加上心情不错,三个孩子相互交流了一下,很快就玩在一起。
过了一会,他们突然闹起了矛盾,还动起了手。只见后加入的孩子对着其中一个孩子就是一拳,被打疼的孩子大喊了一声,就要打回去,被觉得不妥赶来的妈妈制止了,打人的孩子也被带他来的奶奶阻止了。
打人的孩子很生气,开始将怒气对准了奶奶,小胳膊对着奶奶的大腿一阵乱打。正在平静询问自己孩子发生什么事的两位妈妈看不下去了,让他停止,这位孩子没搭理,还大吼一句我不听,之后又扭头对两个小孩说:“我讨厌你们!”
那两个孩子纷纷还嘴:“你不遵守规则”、“明明到你当鬼了,你又不当”、“我们也不和你玩了”......
这几句言语,已足以让我们了解事情的经过。原来他们一起约好轮流扮“鬼”抓人,但轮到后加入的那个孩子扮鬼时,他不乐意了,也许是他觉得当人比较好玩。那两个已当过鬼的孩子一方面觉得要遵守规则,一方面也觉得当人好,就不同意那孩子不当鬼,两边争着争着,就动起了手。
这件事的结果是那两个孩子在各自的妈妈给他分析整个情况,以及耐心地沟通后,他们忘记不快,又嬉闹起来。
而打人的那个孩子,他奶奶在两个孩子还嘴时就急着拽孩子回家,还哄道:“不玩了不玩了,回家吃饭,奶奶在家做了你喜欢吃的。”被拽走的孩子情绪并没有被奶奶的话平息,还不时听到他在远处大声叫喊。
这件事我从头看到了尾,不由得为那个打人的孩子感到担忧,假如他的家庭教育模式一直都是如此,那我能预见,这孩子的成长道路,恐怕不太平坦,因为他的社会化不足。
有一句话,绝大部分人应该都听说过:人是社会动物。我们每个人都被人包围着,与人发生联系,小孩子也不例外。从孩子出生起,到生命的结束,他一直都在社会化。而在14岁前,是人社会化的关键时期,这时期被心理学家称作儿童社会化。
儿童社会化,其实是指孩子通过个人和社会的交互作用,获得语言、思维、情感等能力和最初行为的方式,逐步了解社会、掌握生存能力的过程。
通俗来说,就是孩子要学习小到如何刷牙、擦屁股、说话,中到识字、加减法、交朋友、情绪控制,大到规则、法律、文化、道德等等这些事。
这些事都是孩子自己摸索学会的吗?不是,他是在与人的社会互动中学会的。
比方说规则,试着回想下自己的孩子,他在上幼儿园之前,有没有规则意识?多半是没有的,但上了幼儿园之后,我们会发现,孩子有了些许规则意识,知道上厕所要排队,上课不能乱走等等。这是因为有老师教了,加上看到别的孩子也这样做的,慢慢地,就萌发了规则意识,慢慢知道规则,知道要遵守规则。
再举个抽象的例子:考试。初次接触考试的孩子,一般不会在意它,但当他看到考得好的小朋友会得到表扬,考得差的小朋友被批评时;听到妈妈对他说要考高分,爸爸说考到多少分就奖励时,他就对考试重视起来。如果有排名,那可能就会强化他的输赢观念。
回到那个打人的孩子。
一言不合就动手、容易爆发情绪、事后情绪难以平复,虽然有年龄的因素在里面,但也与老人家的教育方式有关。
孩子间玩耍出现问题,她的解决方式是拉着他远离;孩子有情绪,她的解决方式是转移注意。这样的解决方式,打个比喻就是牛头不搭马嘴,根本不对症。她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如同两条平行的线,根本对不上。
如果孩子再次遇到这样的情况,他会不会换一种方式来解决呢,会不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呢?答案恐怕是否吧。
他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没有得到正确解决问题的互动体验,没有得到正确控制情绪的互动体验,他也没有学习正确互动的机会,社会化不足。
这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
我讲一个故事吧:有一个孩子,家里算得上富裕,衣食住行从小不愁,日常生活由保姆照顾。他妈妈是一个脾气十分暴躁的人,对他的教育方式基本是呵斥和吼,他爸是一家大公司的负责人,常常不在家,即使在家,也总躺床上,很少与孩子交流。
这个孩子平常比较活泼,也很黏人,但脾气随妈,比较暴躁,一生气就会打人。因此,在读幼儿园时,根本找不到玩伴,时常还被两个小朋友合起来欺负。有次,我看到他的幼儿园相册上有张他哭着鼻子和同学合照的照片,问他情况,他不说话,他妈妈也不清楚这事。
上小学后的头一年,他妈妈常常接到老师投诉:孩子上课不认真听讲,爱惹事,课后还打架,很不受同学欢迎。为此,他妈妈吼了他很多次,而每次,孩子都和她对吼,鸡飞狗跳。
就这样,一直到了三年级。这孩子开始迷上了网络,虽然之前他也迷,但也只局限在用电脑玩一下单机游戏,但这次,他迷上的是能与人互动和交流的网络游戏。
沉迷网络游戏后的他,在学校中惹事少了,但更不爱学习了,即使他妈妈花大价钱送他去培训班,也没能阻止他的成绩一落千丈。
四年级后,他开始厌学,然后发展到逃学,窝在家里,死活不去上学,父母打过骂过也服软过,也没能劝服他,现在,他休学在家。
社会化不足的孩子,适应环境会很困难,尤其是学校这种社会规范和群体秩序都很强的地方,社会化不足的孩子无法好好地遵守校规和班规。
在与人交往中,社会化不足的孩子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根本不会为别人考虑,因此不会交朋友,即使交到,也很容易发生冲突,偏偏他们又缺乏解决冲突的能力,从而导致友谊破碎;遇到一些挫折,很容易就沮丧,接受不了批评,也很容易因为表扬而自大,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基本为零......
这种种情况让社会化不足的孩子很难受到欢迎,难以融进集体,从而喜欢逃避,沉迷到能给他带来快感的网络中。
那如何避免自己的孩子社会化不足?
小学前请少替孩子说话,少替孩子做事情,以身作则教育孩子。
小学后请为孩子挑选良师益友。
小学前的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最强,与父母的感情最密切,父母对他们的影响最大。他们模仿父母的一举一动,依照我们的想法去做。因此,我们要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制定规则后就少干预,以身示范,慢慢地放手让他学会独立探索。
到了小学,对孩子社会化影响最大的是老师和同学。良师益友,除了能很好帮助孩子适应学校环境外,还可以相互扶持,从而能让他自己做选择、自己探索、自己行动、主动发展,为以后的真正独立和适应社会工作环境打好基础。
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一个逐步适应社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父母是最有影响力的塑造者和调节者;良师益友则是孩子初次与亲人之外建立密切关系,发展健康心理和正常社会化的有力引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