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怎么对孩子做好家庭教育
不要让孩子争第一,但要争一流。儿子就是别人眼中的“学霸”,初中所在的学校全年级有一千多人,再好的老师也很难教好自己的孩子。
儿子从小独立有主见,从初一开始寄宿。别的孩子都要求父母陪读,他却一口拒绝。一开始妈妈有点担心,做好随时陪读的准备,可无论学习还是生活,孩子都适应得很好,不用父母费心。
就这样,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师大附中,进了物理奥赛队。之前的中学生奥赛政策是拿到省赛一等奖就可以保送名校,可从儿子那一届开始,只有进入国家集训队的学生才能获得保送资格(物理学科每年50人)。一直信心十足的儿子那一年先后获得省赛一等奖和国家决赛一等奖,但是与国家集训队失之交臂。这样一来他就必须回到学校,重新拿起课本,备战高考。
当时离高考只有七八个月时间,回学校第一次月考成绩不理想。“进高一入学考试他的成绩是全年级第一名,这次的月考成绩让他自己很难接受。”当时正在法国访问接到家人打来的电话,说儿子情绪不佳,拒绝去学校上课。了解孩子这是在自我调整,父母再怎么苦口婆心孩子也很难听进去。他没有批评孩子,在电话里只是简单地聊了些生活话题。挂了这个电话,马上给孩子的老师打电话求援。这位老师是儿子比较信赖的老师,他上门找孩子谈心,孩子果然很快打开了心结,全力冲刺高考。最终以优异成绩被北大录取。
进入中学,父亲的影响更重要
在别人眼中,儿子优秀得很全面:学生会干部、模联带头人、热爱辩论、酷爱篮球。每样活动他都全力争先,哪怕打篮球也必须要拼个嬴,没拿到第一在他看来就是失败。在父亲眼中,儿子的这种好胜让他不无担忧。
成长过程中,他反复跟孩子强调:“身心健康远比学业优秀重要,不要争第一,但要争一流。”不切实际的目标只会让父母和孩子都失望。每个孩子出生之后,父母都会给他们设定一个较高的目标,但随着孩子的成长,要学会不断调整目标,让目标更为科学、合理。
中国的父亲总是很“忙”,没时间参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观点则是“父亲和母亲对孩子而言都是不可替代的角色,成长的不同阶段父母的作用不一样。”他不否认在低幼阶段,孩子更依赖母亲。而一旦进入中学、进入青春叛逆期,孩子会不能忍受母亲的唠叨,导致亲子关系紧张。“这个时候父亲应该多参与,男性的特点是豁达,很多事情看得开放得下,孩子会更愿意与父亲沟通。”因此,这个阶段里父亲的角色对孩子产生的影响会更为重要些。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学校教育,更离不开家庭教育。”认为父母是孩子一生中的良师益友,作为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无论多忙,也要自觉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尽好家长的职责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