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归赵故事的前因后果是什么?和氏璧最后为何还是落到秦国手中?

说到“完璧归赵”,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知秀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想必大家早已耳熟能详,但能够完全理清这个故事前因后果者,恐怕少之又少,例如曾为楚国镇国之宝的“和氏璧”是如何流落赵国的?又如秦昭襄王为何非要将“和氏璧”弄到手?再如既然已经“完璧归赵”,“和氏璧”为何最终还是落到了秦国手中?今天,我们就从头到尾来回顾一下这个故事。

曾为楚国镇国之宝的“和氏璧”,为何会落入赵惠文王手中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都拥有自己的镇国之宝,《战国策》中便有“周有砥厄,宋有结绿,梁有悬愁,楚有和璞”的记载,其中“和璞”指的便是和氏璧,那么“和氏璧”作为楚国的镇国之宝,又是如何落入赵惠文王之手的呢?

目前关于和氏璧的最早记载,见于《韩非子》、《新序》等,根据书中记载。“和氏璧”是由春秋时期,楚国一个叫做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中无意得来,传说著名的“卞和洞”便是当初发现“和氏璧”的地方。

发现“和氏璧”后,卞和曾先后向楚厉王和楚武王献宝,但却均被玉工认为只是普通石头,结果反倒导致卞和被砍去了左右脚,直到楚武王薨逝、楚文王即位,这才命人剖开璞玉,这才使得这块稀世之玉面世,遂被命名为“和氏璧”,并将其作为楚国的镇国之宝。

“和氏璧”历经长期传承,到了楚怀王时期,楚国为了在战国中期争霸,欲废魏太子嗣,送回流亡在楚的魏公子,为此令尹昭阳于楚怀王六年(前323年)率兵攻打魏国,夺取襄陵等八邑,史称“楚魏襄陵之战”,威震齐、燕、赵、魏、秦、韩六国。为此,楚怀王将镇国之宝“和氏璧”赐予昭阳。

一次,昭阳设宴招待门客之时,将“和氏璧”取出供门客欣赏,却有宾客趁机起哄扰乱宴会,趁乱偷走了“和氏璧”。当时参加宴会的张仪,还被昭阳门客诬陷为盗贼,惨遭了一顿严刑拷打。而张仪在成为秦国相国后,也曾为此对楚国进行报复,而和氏璧也就此下落不明。

五十多年后,赵国太监缪贤偶以500金购得和氏璧,后被赵惠文王得知,遂将和氏璧纳入宫中。至此,历经春秋战国数百年传承,曾被作为楚国镇国之宝的“和氏璧”,就此落入了赵国手中。

“和氏璧”无非一块美玉罢了,秦昭襄王为何非要不可

到战国后期,随着魏、楚、齐三国的先后衰败,自“商鞅变法”以来,历经秦惠文王嬴驷、秦武王嬴荡、秦昭襄王嬴稷三代君王治理,再加上对列国的不断蚕食,秦国已经逐渐成独霸之势。

而纵观东方六国,魏国早已衰败,齐国则因“五国伐齐”而实力大损,楚国也因在秦国的不断打压下国势日衰,对秦国几无抵抗之力。唯独赵国在“胡服骑射”后,内有肥义、楼缓、蔺相如、虞卿、赵胜、赵奢、廉颇、李牧等名相良将,国力得以稳步提升;外则西破林胡、楼烦、北灭中山,拓地千余里。再加上赵国民风彪悍,使得赵国迅速成长为了秦国的新对手。

对于秦国来说,赵国乃是其一统天下的最后障碍;而对于赵国来说,秦国则是其称霸列国的最大对手。因此,秦赵两国关系日益紧张,相互之间不断试探,赵武灵王使秦事件的发生,更使得秦昭襄王对赵武灵王极为忌惮。

秦昭襄王二十三年(前284年),秦、韩、赵、魏、燕五国出兵伐齐,连下齐国七十二城,攻破齐都临淄,齐国仅余莒、即墨两城苦苦坚守,秦国一统天下的对手便又少了一个。解决了齐国之后,相对于暮气昭昭的楚国,秦昭襄王便将目光重新聚焦在了赵国身上。

秦昭襄王二十六年(前281年),秦昭襄王得知赵惠文王得到了“和氏璧”,便派使者送信给对方,表示愿意用十五城来换取和氏璧。赵武灵王于是找来大臣商议对策,宦者令缪贤便向赵武灵王推荐了自己的门客蔺相如。

“和氏璧”价值固然较高,但说到底也不过是块美玉罢了,对于秦昭襄王这样的雄主来说,他为何要拿十五座城池来交换呢?其实这恰恰说明了秦昭襄王的政治眼光,齐国衰落以后,他已经准确的预感到,秦赵两强之间必有一战,此时赵武灵王已经去世,而这位新赵王昭襄王则不太了解,因而不论是换取“和氏璧”,还是此后的“渑池相会”,皆为秦昭襄王的试探之举。

蔺相如巧妙周旋“完璧归赵”,秦昭襄王打消攻赵念头

在缪贤的推荐下,赵惠文王最终决定让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秦昭襄王则在张太公接见了蔺相如,见到蔺相如奉上的和氏璧后,秦昭襄王极为高兴,便将和氏璧传给妃嫔及侍从人员看,群臣都欢呼“万岁”。

蔺相如见秦昭襄王根本没有交付十五城的意思,便上前说道,“和氏璧上有点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秦昭襄王闻言,便将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却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怒发竖立,对秦昭襄王怒道,“我看大王无意补偿给赵国十五座城,这才将其讨回。大王要是逼我,我的头现在就与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秦昭襄王怕其撞碎和氏璧,只好婉言道歉,并召唤负责的官吏察看地图,向蔺相如指出将要交付的十五座城池。蔺相如看出秦昭襄王不过是敷衍之词,便言称赵王在送璧的时候曾斋戒五天,要求秦昭襄王也要斋戒五天,并在朝堂上安设“九宾”的礼节,这才愿意献上和氏璧。

秦王估计这种情况,终究不能强夺,就答应斋戒五天,把蔺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里。 蔺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违背信约,不把城补偿给赵国,就打发他的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怀揣那块璧,从小道逃走,把它送回赵国。

等到秦昭襄王斋戒五天,又在朝堂上设了“九宾”的礼仪,再次请出蔺相如,蔺相如却说秦国自秦穆公以来皆无诚信,因此自己已经让人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并要求秦昭襄王先将城池交割,赵国倒是必将和氏璧奉上。

秦庄襄王见状,苦笑不已,有人建议将蔺相如治罪,秦昭襄王却表示不必了,即使处罚了蔺相如也会不再得到和氏璧,反而会影响秦赵的关系,反倒不如将其好好招待一番,将其送回赵国。

综上,这便是“完璧归赵”的完整故事。“和氏璧”本是楚国镇国之宝,却因令尹昭阳的疏忽而被盗至赵国,进而又变成了秦赵博弈的“工具”。

正是由于蔺相如的巧妙机变,不仅使得“和氏璧”完好无损的返回赵国,而且使得秦昭襄王打消了攻打赵国的心思,转而将攻击的目标放在了楚国身上,于是便有了之后的“鄢郢之战”,而秦赵之间的再一次博弈,则是在楚国彻底衰弱之后,并由此引发了“阏与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