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后一位钮钴禄氏皇后是谁?

在慈禧的光环之下,有一个人一直被忽略,那就是曾经和慈禧对垒的慈安。在咸丰帝死后,慈禧和慈安并称为两宫太后,共同管理政事。历史上,有人把慈禧称为“野心勃勃的统治者”,而慈安却被称为“只会女红的妇人”,但其实不然。感兴趣的读者和知秀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慈安出身高贵,她是满洲镶黄旗人。镶黄旗是清代八旗之一,上三旗之首。清朝历代的皇室成员都从上三旗中挑选。慈安还是大名鼎鼎的钮钴禄氏。钮钴禄氏在清代是大姓。在钮钴禄氏中一共出现了五位皇后,慈安就是钮钴禄氏最后一位的皇后。

在深似海的后宫,慈安凭借着咸丰帝的宠爱立足,但仅仅有皇帝的宠爱还不够。慈安在管理后宫方面十分有心得,在她的管理下后宫的一切都井井有条。据说在热河避暑山庄时,咸丰帝闷闷不乐,常常拿宫女太监们撒气。慈安同情这些宫女太监们,经常劝阻咸丰帝,慈安因此得到了太监宫女们的支持。

在咸丰帝临终前,他任命八位顾命大臣帮助年幼的皇太子处理政事,同时他又授予慈安“御赏”印章,授予由慈禧生的皇太子“同道堂”印章。由于皇太子年幼,慈禧才是印章的实际持有者,只有两个印章同时盖上的圣旨才有效力。这是咸丰帝为了让他们彼此相互制约而制定的,但事实并没有咸丰帝想的那么美好。

虽然咸丰帝将最后的决策权交给慈安和慈禧,但八位顾命大臣实际上看不上这两位妇道人家。处理的政事,大臣们的奏折统统都不让她们看。这时的慈安和慈禧是命运共同体,慈禧说服慈安,联合恭亲王奕䜣一起除掉八大臣。从此两位皇太后获得了实权,开启了二宫垂帘听政的局面。

慈安并不是这次政变的核心人物,但她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慈安是正经的皇太后,由她代表皇室与八位顾命大臣对抗名正言顺,而慈禧只是母凭子贵,难免矮人一头,让人觉得是在为了实权妖言惑众。如果慈安保持中立或是站在八位顾命大臣的一边,那么慈禧最后的结果就很难说了。慈安既然与慈禧站在一道战壕,自然也有她自己的打算。慈安不想看到皇权旁落,于是与慈禧一起对抗八大臣。慈禧是为实权着想,而慈安是为了之后皇族的未来着想。

慈安有很高的政治才干,并且明显是优于慈禧的。《清宫遗闻》中记载:东宫优于德,而大诛大赏举措实主之。东宫便是慈安,由此可见,当时朝堂的大事实际上都由慈安做主。提拔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就是慈安的意思。

在风雨飘摇的时代,慈安为了大清朝的发展没有少下功夫。她和恭亲王奕䜣举办洋务运动,实现了“同治中兴”,这是晚清少有的一段平静期。而直到现在,慈禧虽处处矮慈安一头,但真正的矛盾还没有完全显现。

两人真正的矛盾要从一个小太监说起,安德海是慈禧身边的一个小太监,深得慈禧的喜爱。安德海凭借着慈禧的宠信为非作歹,甚至连慈禧的儿子同治帝都恨他入骨。慈禧将安德海安插在同治帝身边,安德海记下同治帝的一言一行并向慈禧报告,同治帝非常讨厌他。

一次,安德海外出办事,但他忘了皇宫规定太监一律不能出皇城。安德海不仅出了,还一路大张旗鼓,四处敛财,胡作非为。最后安德海被人抓住,送到皇宫里去。慈禧有意袒护安德海,但慈安命人将他杀了。慈安一方面是杀鸡儆猴,另一方面是为了防止太监乱政。慈禧十分宠信安德海,有许多政事都会听从安德海的意见,与此同时安德海还让同治帝处处受人管制,俨然沦为慈禧的傀儡。慈安为了巩固皇权,将安德海除去。这件事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过去了,但在慈禧的心里有没有过去,谁都不知道。

1881年,慈安突然暴毙。

1881年,同治帝早已死去,光绪帝年幼,两宫太后又开始垂帘听政。在这一年里,慈禧身患重病,无心处理国事,大多交由慈安处理。在慈安死去的早上,她仍然在处理国事,但到晚上却突然死亡。

慈安为何而死,至今是一个谜团。在谜团之后,就不乏各种各样的猜测。有人认为是慈禧处心积虑害死了慈安。据说,慈安喜欢吃点心一类的小食,而慈禧就秘密在点心中投毒,致使慈安死亡。

那么慈禧到底有没有杀死慈安的动机?慈安在政事上与慈禧分庭抗礼,甚至隐隐压她一头,慈禧为了权利杀慈安是有可能的。但早在咸丰帝死后,杀死八大臣之后,慈禧都可以杀了她,不必过这么长时间才杀了慈安。

另一方面是因为慈安杀了慈禧的心腹安德海。如果说慈禧对慈安杀安德海心有怨恨,那么对抓住安德海的官吏更加难掩怨恨,但实际上慈禧在慈安死后并没有杀死这个官吏。

这并不说明,慈禧对慈安并没有任何意见。在慈安下葬时,慈禧下令削减礼仪规格。将慈安下葬用的楠木改成了厚度不到两寸的由多块木头拼成的木板。慈禧还妄想一改祖制,剥夺慈安的正宫地位,后来由于大臣们极力反对,只好作罢。

由此来看,慈禧对慈安应该有怨气,但这股怨气并不是慈安死亡的关键,慈安实际上是因为身上的旧疾而死。

慈安有很高的政治才干,但其实她志不在此,大家也因此忘了她的光芒。实际上,慈安的手段一点都不比慈禧的差,她不是一个只会女红的妇人。只是在慈安的眼中,政治权利并不是她所想要追求的东西。慈安也是这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她可以是温婉的小姐,贤惠的妻子,但不是咸丰帝为了制约皇权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