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风云人物 > 正文

卫温和诸葛直明明发现了台湾,孙权为何还要杀他们?

每当一提起孙权总会想起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知秀网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

公元229年9月,刚刚登基称帝的孙权迁都建业,他偶尔在一本古籍中发现了关于夷洲和亶洲的记载,于是便打算借助强大的水师战船出海搜寻,俘获当地民众以扩充东吴的军队规模,按书中描写的方位,亶洲大概率是今天的日本,而夷洲就是台湾,上大将军陆逊和卫将军全琮等人闻讯后都上书劝阻,认为作战取胜不在兵多,当年见主公孙策创立基业时兵士才不过500人,如今远涉重洋深入万里之外,情形实在难以预测,恐怕谋利不成反被其害。

但孙权不听,公元230年初,孙权命将军卫温和诸葛直率1万名兵士、30艘战船从建业出发浮海远航,数月之后船队终于成功到达夷洲,在远古时期,台湾与中国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到了距今约二万年以前,随着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陆地逐渐被淹没,于是出现了一条可以徒步通行的跨海通道,被称作“东山陆桥”,直到距今约八千五百年前,东山陆桥才完全被淹没于海底,台湾也就此成了一座孤悬海外的岛屿。

岛上的原住民其实都是由大陆迁移过去的,直到东山陆桥消失之后才彻底断了联系,卫温和诸葛直到达时,台湾正处在原始部落的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大约相当于山东大汶口文化时期,可见台湾的文明程度至少要落后大陆3000多年,卫温和诸葛直在台湾待了一年,与本地的高山族人相处得非常愉快。

毫不夸张的说,他们带去的先进工具及农业耕种技术和金属铸造技术,让台湾的文明进程瞬间前进了数千年,但很多吴军将士因水土不服而染病,台湾的医疗水平又过于落后,因此病死的人越来越多,于是卫温和诸葛直决定回返,数千高山族人自愿跟随。

公元231年2月,船队回归建业,这是史书中首次出现关于台湾的明确记载,这是一次伟大的地理发现,它证明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这一层意义孙权是看不到的,他认为卫温和诸葛直花费了一年的时间却徒劳无功,亶洲也没能找到,一万精锐病死了十之八九,只带回了数千土著,站在抓壮丁的角度上,这明显是一桩赔本儿的买卖,于是孙权大怒,卫温和诸葛直二人双双被诛杀,可怜孙权至死也不会想到,这也让他感觉颜面无光的远航,会在几千年之后成为他此生最耀眼的功业之一。

孙权称帝之后除了南下,还曾命校尉张刚和管笃二人北上出使辽东,与公孙渊取得了联系,辽东与东吴远隔千里并不接壤,孙权之所以上赶着巴结公孙渊,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战马,马匹可以骑乘,也可以托运自重,是冷兵器时代最重要的战略物资,马的产地主要集中在北方,因此与游牧民族接壤的幽州、并州和凉州就成了战马的三大主产区,当时这三个州全部控制在魏国手里,于是靠着数量庞大的精锐骑兵,魏国在陆战中始终具备明显的优势。

益州的南中地区也产马,只是数量较少,马种也不好,南中马个头矮小,远不如北方马高大雄伟,但好歹能将就着用,而且蜀国北部紧挨着凉州,可以从羌族或氐族人手中买到一些优质的陇西马,因此蜀国虽然也缺马,但情况要比东吴好得多,东吴占据的三个州,扬州、荆州和交州,产犀牛、产孔雀甚至还产大象,就是不产马,多年来江东的战马要么就是从战场上缴获的,要么就是魏蜀两国赠送的。

孙权当大魏吴王的时候,曹丕曾送来少量的骏马,孙权也经常利用朝贡的机会派使臣到北方买马,孙权称帝之后,魏吴两国彻底翻了脸,吴国的马云也就只剩了靠蜀国施舍这一条路,但战马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况且蜀国自己也不富裕,因此诸葛亮虽然每次派使臣来都会送孙权一些马,但数量非常有限。

比如史书中记载的最多的一次就是邓芝出使武昌时,一次性送了孙权200匹战马,在这种情况下,“搞马”也就成了孙权的一项重要工作,与蜀国的卫蔚陈震协议平分天下时明确规定,灭掉魏国后,徐州、豫州、幽州和青州归吴国,并州、凉州、冀州和兖州归蜀国,司州则以函谷关为界分属两国,可这样划分看起来非常别扭,因为幽州就成了吴国的一块飞地。

按地理位置,吴国应该要兖州或者要最富庶冀州,孙权之所以舍近求远,意思很明白,即使不接壤三大战马主产区,我也必须得占一个,于是孙权便上赶着和辽东的公孙渊搭上了线,指望通过朝贡和贸易等方式搞点优质的辽东战马,孙权不会吟诗作赋,也不擅长带兵打仗,因此论文韬武略与曹操、刘备和诸葛亮等人相差甚远,但论精明,孙权却堪称三国第一,多年来孙权搞外交做生意就没吃过亏,可之后发生的事情却大大超出了孙权的预料,人家这位公孙渊先生是开黑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