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风云人物 > 正文

从浪荡公子到为国殉葬的英雄,文天祥经历了什么?

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这是出自南宋的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文天祥之手。

《华严经》有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不忘初心这是人活一世的理想状态,可现实往往是初心易得,始终难守。而南宋的文天祥在经历宦海沉沦,纸醉金迷后,却还能坚守儿时的诺言,成为欧阳修等忠义之人中的一员。

文天祥早年成名,“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此殊荣给文天祥镀了一层金,再加上他优越的家境,他的前半生一直顺风顺水。《宋史》中对早年的文天祥曾这样评价道:“性豪华,平生自奉甚厚,声伎满前。”

单凭这些纸醉金迷的言论,很难想象这一介贵公子,能在国家存亡之际挺身而出。他赴湖南任职时,遇当世名豪杨万里,杨万里嘱托说“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杨万里一语成箴,单单这句话,就让文天祥戎马半生。

德祐元年,朝廷下旨勤王,文天祥毅然毁家纾难,把自己的全部力量奉献给国家。面对友人的阻拦,他慷慨陈词“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他明知这是一条不归路,却仍旧前进,只为让自己的绵薄之躯,唤醒天下志士的救国之心。

可术业有专攻,文天祥虽有报国之志,却无领军之能,他曾多次向皇帝提出治理军队的见解,可均因意见不成熟被驳回。文天祥临危受命,代表朝廷与元军谈判,谈判破裂,文天祥被押解北上,他虽多次尝试逃跑,却均被抓回。

被俘期间,元人张弘范要求文天祥对张世杰招降,文天祥不堪侮辱,写下闻名古今的《过零丁洋》。此时的文天祥虽知大宋江山支离破碎,如风中柳絮般摇摇欲坠,但却依然如飞蛾扑火般义无反顾。在押解途中,他登高望远,看着破败的城墙,看着流离的百姓,他内心该是何等的绝望?他深知重返故土,振兴宋朝已是奢望,与此同时,他发出长叹“人生自古谁无死”。

十年苦读颠沛流离的生活虽让他的身体变得孱弱,却让他的意志更加坚定,从这时起他便决心为国家陪葬。

宋恭帝投降后,元世祖忽必烈多次对文天祥招降,就常理而言,一国之主都已向元朝屈服,身为臣子选择投降也无可厚非。而文天祥却仍然坚守内心的忠义,有人说他太过迂腐,不懂明哲保身,可就是因他这份执拗,这份“迂腐”,他才能留得丹心照汗青。

忽必烈得知招揽无果后,问文天祥可有愿望?此时的文天祥,早已对满目疮痍的国家失去希望,他没有选择重返故土,而是选择一死。

文天祥死时仅仅四十七岁,其妻在他的衣服里发现一行小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这一生都在遵循“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都说舍生取义易,从容赴死难,可文天祥在临死之际,从未表现出任何慌张,而是选择坦然面对,因为他对心中忠义问心无愧。

为了不忘初心,文天祥从一个浪荡公子变成民族英雄,“古今忠义无双”这六个字用在文天祥身上恰恰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