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未解之谜 > 正文

古代在钱币上是如何控制的 清朝是怎么造钱管理钱的

今天知秀网小编为大家带来清朝钱币,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清朝是封建王朝制度的最后一个王朝,距离现代中国年代较近,很多资料齐全,方便我们研究古代金融是如何进行运转,商贸又是如何进行的。这些都有利于我们对古代金融手段的了解以及古代商贸的历史经过与发展,对我们现代社会的金融也具有着很多的启发性意义。

古人在钱上是如何进行控制,关于清朝如何铸造钱,管理钱,我们从清代的史料中找到相关的线索,用来研究清朝的金融制度。

钱币的管理机构与铸造机构

中国的钱币一直是以贵重金属物作为相互流通的手段,从周朝一直到清朝,历时几千年,改变不大,这是中国最为奇特的一点。中国的金融手段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就这么稳定的传承了下来。我们可以看到,从秦朝统一货币,全国从五花八门的货币换成了秦朝的“方孔钱”,这种钱币一直流行到了清朝,其形制几乎未发生改变。这是中国经济金融史上的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在长久的使用中,每个朝代都不是没有人想要对钱币进行改革,但是经过无数次的改革后。人们发现还是这样的结算效率高又方便,纷纷继续使用原先的重要金属货币体系。

在漫长的使用贵金属作为交易手段过程中,政府作为管理机构在很多时候起不上作用。原因是贵重金属本身具有着价值,其防伪性能又很好,重要的金属像金子其价值高,易分割。同样的银子也具有这样的属性。而民间使用的铜钱在古代大多数时期,也都以计重兑换方式在民间流通。

到了清朝时期为了加强对金融系统的管理,清朝开始严禁私自铸造铜钱。清朝对于铜钱的管理很好地稳定了市场,加快了市场货物的流通性,人们互相之间交易也变得方便,节约了辨别真假好坏的时间,当然,这也是中国商业在清朝发展之后的必然趋势与必然需要。

清朝主流的流通货币是制钱与银两,金子由于价值太高,很少使用,一般富贵人家婚丧嫁娶会用一些,一般的民间绝大多数还是制钱,少数富裕人家会用到银两。这里所说的制钱就是官方铸造的圆形方孔钱,都是以黄铜制造,制钱的单位绝大多数都是以“文”来计算。

超过“文”的不能称之为“制钱”,而称之为“大钱”,“大钱”的价值要比单纯的制钱价值要高不少,一般一枚“大钱”的价值要比“制钱”贵十倍到十五倍左右,这也是官府为了方便百姓货物流通,专门制造的大额铜钱。

在鲁迅的文章中“大钱”就有所体现。孔乙己去酒馆喝酒的时候就排出“九文大钱”,这里的“大钱”就比“制钱”要多得多。

清朝为了管理铜钱的铸造,在户部专门有一个机构,叫“钱法堂”,专门有一个官职叫“督理钱法右侍郎”负责铸钱的管理。清朝在中央主要规定钱币的样式、重量、成分与流通之中的价值,方便统一货币。

各个省根据中央的规定,在各个省设立的铸钱局铸造自己省份的钱币。一般情况下钱币上会有各个省的城市简称,用以表明是哪个省所铸造的钱币。可以方便中央对地方铸币的监管,以免地方铸币出现纰漏或者是有重大的贪污现象发生。

按照惯例,每当新皇帝登基后都要重新铸造新钱,新钱的制式一般是新朝的年号加上“通宝”两字,就比如“雍正通宝”、“乾隆通宝”等等,这些钱币的价值为一文,这些钱币每一枚的价值较小。

当遇到大额的交易时,都是把一文的钱币用绳子串起来,一般情况下都是以一千枚为一串,也称之为“一贯”或者是“一吊”。官府在铸钱时所铸造的钱数量很多,一般情况下以“卯”为单位,一卯大约相当于一万两千“吊”钱。

清朝钱币价值体现与管理

清朝铸造铜钱所用的材料为红铜与白铅,他们组成的合金为黄铜。铸造钱币的配料比是由中央掌握的,另外中央还掌握制钱的重量,合乎规范的一文钱的重量大约是在一文钱重量的一钱到一钱四分左右。

虽然每一文钱所代表的价值很低,但是中国古代民间主要的流通方式还就是这种铜钱居多。平民阶层掌握的社会资源较少,就更需要稳定的金融来作为保障,这就是清朝为什么如此重视小额铜钱的铸造与统一。清朝对铜钱的严格管理,很大程度上稳定了清朝最基层平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清朝的长期稳定。

使用具有实际价值的金属货币会有一个缺点,那就是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同样的一文钱,一些居心不良的人会把具有价值的钱币人为地磨损掉一块,然后钱币的代表价值不变,实际价值却是缩水的。

而缩水的价值,就会流到磨损钱币的人的手里。久而久之,市场上就会慢慢出现越来越多的被磨损过的“劣币”,而优质的“良币”快速的被磨损。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的开始意义。

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经济现象被不断引申为市场上的一种经济现象。就比如市场上有一种货物或者具有价值的产品,这个产品有着基本稳定的价格,然后突然出现一种类似的但是质量不如原先产品的产品,人们因为其价格低廉,争相购买。

市场上久而久之就会充斥这种价格低廉的商品,价格高但是质量好的商品因为无人问津逐渐被市场淘汰,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原理的经济引申”。要避免这种不正常的恶性竞争的出现,就需要政府对市场进行严格管理,严格打击假冒伪劣现象。

清朝的铜钱也是一样,不断有毁坏、故意磨损的铜钱流入市场,清朝政府一方面严厉打击私造铜钱的现象,一面不断更换铜钱的制式,但是这种风气在清朝一直也没有被剪除,确切地说,只要是具有价值的钱币,都会有这种事情的发生,具体解决办法,只有通过纸质货币的发行或者回到计重时代才能有效遏制这种情况的发生。

政府与民间关于劣币与私自铸币的博弈

在清朝的货币管理机制之中,清朝政府会面临一个很尴尬的情况,虽然铜钱中铜的比例多少是由政府控制的,但是民间会根据政府制作铜钱比例的多少来制定相应的对策用来获利。当政府铸造铜钱的含量高的时候,铜钱本身具有的价值就贵,就会出现磨损货币、甚至是私毁货币,铸造铜器获利的现象。

基于这种现象的发生,清政府于是就减少铜钱中铜的含量,当官方铸币的钱币用的铜含量较少时,民间制造劣币的风气很快就减少,私毁铜钱铸造铜器的行为也很快消失。但是因为官方铸造的钱币铜的含量少,民间就开始私自铸造钱币,大肆获利。

从清朝初年到乾隆年间,折腾了一百多年后,在乾隆年间,官方政府终于想出了办法对钱币进行系统的规定。乾隆五年,官方铸币机构在钱中又加入了“锡”这一材料,这种材料加入后,使得黄铜的性质改变,变为青色,而且质地非常脆,民间没有很好地技术把锡提炼出来,这样一来乾隆年间终于稳定了铜钱的配比,也稳定了市场上货币的交换。

从清朝的乾隆年间到咸丰年间,这一段时间由于铸造的钱币具有了防止被熔炼被磨损利用的功能,趋于稳定。

到了咸丰之后国家开始走向衰败,钱币的也开始渐渐失去规制,很多其他钱币也开始在市场上流通。市场也逐渐陷入到了混乱的局面中。到了清朝后期,由于鸦片战争的影响,再加上墨西哥发现的大量银矿,使得中国境内大量银元的流入,使得中国的商品经济受到外来产品与货币的影响,最终极大地影响到了清朝的货币体系与经济模式,使得清朝一度陷入到经济危机的深渊之中。

结语

一个小小的钱币,蕴藏着许许多多的历史。这里面蕴藏着中国古代先人们无数的智慧,见证了中华文明浩瀚的历史文化。中国经济文化与这些小小的铜钱紧密相连,构成了中国古代经济与文化的繁荣。一枚小小的铜钱在中国走过了几千年的历史,这上边有着无数的文化故事传承与历史的经验,等着现代人去发掘、去认识、去学习。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经济领域中国并不弱于其他国家,具有着中国独特的经济架构与发展历史。现代的中国人应该更好的认识与学习中国古代的经济文化理念,更好的应用于现代的经济模式之中,吸取有用的经验,更好地促进当今时代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古代钱币》

《钱币收藏品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