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作为抗清将领,为什么说他的抗清斗争是不成功的?
对郑成功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知秀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公元1699年,郑成功去世三十多年后,康熙皇帝亲笔题写了一副挽联:"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这份来自对手的肯定,充分体现了清廷对郑成功忠君行为的赞美,清廷攻占台湾后,允许台湾民间建立"开山王庙"祭祀郑成功,连日本人也把郑成功当做本国英雄,在占领台湾时期,将"开山王庙"改为"开山神社",把郑成功作为神道教的神祗来供奉,恐怕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政治人物能够得到如此多方面的肯定
作为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自然担得起这些肯定,但是作为一个抗清的军事将领,在他十六年的抗清生涯中,似乎并没有什么可以值得称颂的战绩,相反,他的抗清斗争可以说很不成功,这又是为什么呢
郑氏集团起家之路
说起郑成功,不得不提到他的父亲郑芝龙,郑芝龙出生于福建泉州,少年时投奔舅舅黄程,黄程派他去日本平户经营海外贸易,在日本期间,他娶了一个日本女子田川氏为妻,并生下了郑成功,几年后,他接管了一位大富商李旦的遗产,组建了一支强大的舰队,开始大力发展海商和海盗事业
天启七年,明军对郑芝龙实施打击,但是遭到了失败,到了崇祯元年,郑芝龙已经拥有海船千余艘,而且武器装备十分先进,广东官员给朝廷的奏章中提到:
其船器则皆制自外番,朦幢高大坚致,入水不没,遇礁不破,器械犀利,铳炮一发,数十里当之立碎
可见郑氏集团实力之强,崇祯下令招抚,郑芝龙向福建巡抚熊文灿投降,但双方其实各有目的,明朝希望借助郑芝龙海上力量剿灭其他海盗势力,而郑芝龙则想利用合法身份扩大自己的商业帝国,双方相互利用,最终都达到了目的
从崇祯元年开始,在明廷的支持下,郑芝龙先后灭掉了海盗李芝奇、李魁奇、钟斌、刘香等武装集团,甚至还在料罗湾海战中击败了荷兰舰队,基本控制了东南地区的海外贸易,成为东亚的海上霸主,当时的外国商船在东亚海域经商都要向郑芝龙交纳保护费,史载:
凡海舶不得郑氏令旗者,不能来往。每舶例入三千金,岁入千万计
郑芝龙的生活稳定后,便将七岁的郑成功(当时名为郑森)从日本接回中国,后来明朝灭亡,清军南下,郑芝龙在福建拥立唐王朱聿键登基,延续明朝国祚,并将田川氏接到安平居住
在隆武政权中,郑芝龙是掌握实权的核心人物,他虽然拥立了隆武帝,但是对于这位贤明有为、矢志抗清的君王并不放心,郑芝龙"乃令子郑森入侍",让郑森监视隆武帝的一举一动,"隆武每意有所向,成功辄先得之,以告芝龙",隆武帝手中并未掌握军权,为了拉拢郑氏父子,他对郑森"赐国姓,改名成功",这就是郑成功和"国姓爷"的由来,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郑氏父子对隆武政权并非真心拥护,只是为了利用这个南明政权来保存郑氏集团的利益而已
郑成功起起伏伏的军事斗争生涯
郑成功的军事抗清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整合军事资源,逐渐发展壮大隆武二年,清军南下进攻福建,郑成功对隆武帝说:"臣受国恩,义无反顾,定以死报效陛下", 隆武帝大悦,令其挂招讨大将军印,镇守仙霞关,自此,郑成功开始独自领兵
由于郑芝龙无意全力抗清,隆武政权只存在了两年就被清军消灭,郑芝龙降清,没想到清军南下时血洗了安平,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氏蒙难,郑成功悲愤不已,立誓抗清复明,这时桂王在肇庆继位,是为永历帝,郑成功上表称贺,不久又遥奉永历为南明正朔,被永历帝册封为延平公
郑成功在福建沿海不断招兵买马,但由于力量弱小,在海澄、同安、泉州之战中数次败于清军之手,不得不退回海上,这时东南沿海除了明军和清军外,还有不少豪强、小股军阀占山为王,十分混乱,郑成功为了壮大实力,取得稳固的根据地,不断向这些割据势力用兵
永历三年,郑氏部将施琅攻克漳浦、云霄,平定揭阳、潮阳等地
永历四年八月,回师厦门,用计兼并族兄郑联的军队,十一月,清军大举南进,永历诏令勤王,郑成功大败清军于揭阳
永历五年,清军攻打厦门,守将郑芝莞不战而逃,郑鸿逵救援不及,厦门失陷,清军撤出厦门后,郑成功斩堂叔郑芝莞,迫使郑鸿逵交出水师兵权,兵力扩充至六万人
至此,郑成功完成了东南沿海多股军事力量的整合,控制了闽南粤东一带,并开设商行沟通内地与海外贸易,建立了以金、厦为基本盘的后勤基地,为大规模抗清打下了基础
第二阶段 迅速发展,军事力量达到鼎盛永历六年,清朝闽浙总督陈锦与郑军战于江东桥,不敌被杀,郑成功乘胜围困漳州,清军使出围魏救赵之计,派舰队攻打厦门,被郑成功援军击败,但郑成功围困漳州八个月,迟迟不能攻下,清将金砺兵犯泉州,郑成功之好撤漳州之围,退保海澄
永历七年,金砺进攻海澄,被郑成功用计击退,双方形成相持局面,此后两年,顺治帝数次派遣使者与郑成功讲和,郑成功一边和谈,不断提高价码,一边四处出击,扩大地盘
永历八年,漳州协守投降,郑成功收复漳州,同时拿下了周边永春、同安、南安等县城,占领了闽南沿海地区
永历九年,郑成功改厦门为"思明州",永历帝准郑成功置六官三司,清廷见郑成功势大,连续两年进攻厦门,均被郑成功打退,双方再度进入长期相持局面
这一阶段的郑成功在政治上尊奉永历帝,实际开府治事,在厦门置储贤馆,吸纳人才,分军队为七十二镇,每镇五协,严格训练管理,拥兵二十万,军事力量达到顶峰,"海外诸国唯日本最富强,闻郑氏兵精,颇惮之",使金厦地区成为东南沿海的抗清中心,东南抗清斗争达到高潮
第三阶段 功败垂成 收复台湾徐图后举永历十二年,郑成功被永历帝加封为延平郡王,但西南地区的抗清局势每况愈下,郑成功为扭转不利局面,决定主动北伐,并约同李定国会师江南,五月,郑成功亲率精兵17万北上,七月,在舟山与张煌言会师,但是舰队在进入长江前被飓风吹散,只好退回舟山修整
永历十三年,郑成功与张煌言再度起兵,顺利攻入长江,连克瓜州、镇江,沿江太平、宁国、徽州等地望风而降,郑成功自凤仪门登岸,遥祭明孝陵,南京成为孤城,形势一片大好,可是郑成功中了南京守将诈降的缓兵之计,顿兵于坚城之下,被清军趁机反扑,损兵折将,全军退回厦门
永历十四年,郑成功再次击败了进攻厦门的清军,但是仅靠金门、厦门、南澳几个海岛难以继续为抗清斗争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于是郑成功将目光投向了对岸的宝岛台湾
永历十五年,郑成功率舰队攻打台湾,经过八个多月的战争,最终打败荷兰人,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成为南明最后的抗清基地,可是郑成功在收复台湾后不久,就接连收到了郑芝龙和永历帝的死讯,悲愤交加,于1662年病故,结束了十六年的抗清生涯
这个时期郑成功的军事活动可谓大进大退,郑成功没能抓住战机收复江南,不得不说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虽然后来他打退了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但仅从抗清的局势上来说,郑成功从此基本退出了对大陆内地的争夺,日后郑氏的军事活动基本以劫掠沿海为主,难以对清廷发起致命的攻击,双方的实力越来越悬殊,郑氏最后的覆灭和抗清斗争的最终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了
郑成功之所以不成功的原因
郑成功抗清斗争的失败,除了历史趋势的因素外,我认为还有以下几点:
郑氏集团与清廷存在矛盾郑氏集团的底子就是海盗军事集团,以郑芝龙为首的许多将领对儒家忠君爱国的思想不太感冒,行为做事更多的是以自己的利益出发,郑芝龙之所以投降清朝,就是为了保住郑氏集团巨大的海外贸易利益,显然有统一趋势的清朝要比摇摇欲坠的南明政权更靠谱,但是郑氏集团作为一支独立的军事力量,是不可能被一个新兴的中央集权王朝所容忍的,两者之间天然就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不但为郑芝龙的悲惨下场埋下了伏笔,也必然将郑氏集团推向清朝的对立面,那么郑氏的最终失败也可算得上是历史的必然
清廷的分化和引诱导致很多郑氏将领叛逃在与清廷的对抗过程中,双方互相都有人员叛逃到对方的事情发生,但是郑成功方面损失更大
清朝降郑的将领有漳州千总刘国轩、台州守将马信原,海澄守将郝文兴等人,官阶普遍不高,总兵以上的高级将领更是一个没有,比较出名的也就只有刘国轩一人
而郑氏降清的将领则大多都手握重兵,而且还有不少关键人物,例如海澄守将黄梧,"带领官八十余员兵一千七百余名,并红衣抱三百余位…粮粟二十五万,军器 衣甲铳器不计",他降清后建议康熙帝实行"迁海令",给郑氏集团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还有左先锋施琅,与郑成功决裂后投降清廷,后来成为康熙收台的头号功臣,另外还有总督周全斌、提督黄廷,水师统帅陈辉、郑氏族人郑鸣骏、郑攒绪等,这些人不但自己投降,还经常拉上不少的士兵一起投降,周全斌、黄廷、陈辉带去士兵"三万六千有奇",郑鸣骏、郑攒绪带去精兵七千三百余名,镇将蔡禄、郭义带走两镇士兵四千名
出现如此多的大规模叛逃事件,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郑成功的力量,其中原因除了郑成功御下无方以外,郑氏集团的海盗属性仍是不可忽视的因素,这种海商兼海盗性质集团出身之人本身就很少有坚定的政治立场,一切以个人利益为先,那么在抗清斗争中表现出摇摆、犹疑就再正常不过了
郑成功私心太重,战略眼光不高郑成功的军事能力在那个年代算不上顶尖,其战略眼光也很一般,永历六年,周全斌向郑成功提出了三个战略:
上策是与李定国部互相配合,兵分三路,一路由四川进入关中,切断满清西线南下之路,一路进入长江,攻克南京,占据江南财富之地,一路由湖北北上,取南郑威胁洛阳
中策是与李定国合兵一处,攻占长江以南的湖北、湖南、江西、浙江诸省,争取与清朝划江而治,再图后举
下策是以海岛为根据地,蚕食东南沿海州县,静待天下之变
前两个战略是否能成功,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从当时的情况看,南明各部还是有赢的机会,永历七年,李定国部先后取得、和衡阳大捷,击毙清定南王和敬谨亲王尼堪,天下震动,永历政权在四川、湖南等地取得局部胜利,抗清斗争进入高潮,如果郑成功此时能选择前两个积极的战略,与永历政权遥相呼应,进一步扩大战果也未可知,可是郑成功过于保守,选择了以固守待变为主的下策,使南明政权失去了一次复兴的机会
永历八年七月,李定国致信郑成功,约定两人会师广东,并请求郑军到达时间不晚于十月,十月,李定国率军进入广东,围困新会两月有余,郑成功部迟迟未到,十二月因清朝援军赶到而撤退,其实郑成功部离广东并不远,乘海船顺风南下,十余日便可到达广东,为什么没能如约会师呢
郑成功接到李定国的信件后,没有准备亲自出征,而是派左军辅明侯林察、右军闽安侯周瑞率军南征,林察等人出发后,在海上观望了五个月,最后全军完好无损的退回厦门
那郑成功这时候忙着干什么呢?永历八年七月,清廷派内院学士叶成格、刑部郎中阿尔善等人与郑成功进行第三次和谈,谈判一直到十二月才宣告破裂,我们不管郑成功和谈是出自真心还是跟清廷虚与委蛇,他没有将南征作为头等大事的确是事实,为了一己私利而不顾抗清大局,这不是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军事家的正确做法
军纪败坏 不得民心郑成功的部队源自于海盗军事集团,其劫掠的本性不是说改就能改的,虽然郑成功制定了严厉的军纪,但我们从前文可以看出,郑成功对其部将的控制力并不是很强,手下军队没少干一些烧杀抢掠的事情
永历四年,郑军攻和平寨,破寨后"尽杀之",攻和尚寨,"男女一并剿杀无遗"
永历八年,攻克松下寨,"逆民不支,具被剿杀
永历九年,郑成功派甘辉攻打仙游县,城破后屠城
永历十一年,鸥汀寨之战,"屠男女六万余人,仅百人身免"
对待闽粤地区不服从自己的势力,郑成功经常采取屠城屠寨的残暴方式解决,这些劫掠行为明显带有捞一把就跑的海盗思维,郑成功以东南为根据地,山川狭隘,战略资源不足,财物的不足还可以通过远洋贸易来弥补,兵源的不足则只能依靠内地民众,郑氏集团这种竭泽而渔的做法可能在短时间内带来巨大财富,但从长远来看,无疑是得不偿失的,而郑成功后来之所以远征南京和收复台湾,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金厦周边地区的潜力基本消耗殆尽,不得不另觅根据地
结语
在郑成功十六年的抗清军事斗争过程中,整体来说乏善可陈,这既有天下统一的趋势无法阻挡之外因,也有其海盗军事集团先天重己排他之内因,再加上郑成功本人的军事才能有限,郑氏集团的失败可以说在情理之中
对于明朝,郑成功并非真心拥护,但是随着一手将他带大的母亲被清军虐杀,父亲被清廷扣为人质,郑成功的抗清决心变得越来越坚定,在整体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仍然在东南地区奋力扛起抗清的大旗,这份孤勇,仍然值得让后人学习和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