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一身傲骨壮志未酬的皇帝是谁?

“司马昭之心,论人皆知”这句出自三国历史,形容野心家野心毕露的的名言,对于国人来说,可谓耳熟能详,然而,对于说出这句话的高贵乡公曹髦,留在历史上的印象多数是个热血冲动的少年皇帝。那么,对于曹髦率军讨伐司马昭一事,究竟是他的一场冒失冲动,还是他另有图谋?接下来知秀网小编就带来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一切要从当时曹魏的政治环境来说,众所周知,自高平陵事件之后,曹魏的军政大权,逐渐落入司马氏之手,司马氏篡魏之路,只不过是数十年前曹魏代汉的翻版而已,而且手段更加狠毒,对政治对手的清除毫不手软。

司马懿死后,其子司马师继承了大权,进一步加快了篡权的步伐,嘉平五年(254年),齐王曹芳被司马师废黜,曹髦作为曹丕庶长孙,被立为新君,改元正元。

至此,司马师篡魏进入倒计时,不过出现了意外,正元二年(255年)正月十二日,镇东将军毋丘俭、扬州刺史文钦起兵作乱,矛头直指司马氏。

为了平乱,司马师亲自率兵出征,战争结果,毋丘俭战死,文钦出逃孙吴,然而司马师交战时,眼睛受伤,病情加重。在返回许昌时,司马师已病危,命人急召弟弟司马昭,将大将军职位传授给司马昭。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因为司马师只有五个女儿,没有儿子,只能传给弟弟了。

可以说,司马师的突然死亡,打乱了司马氏篡权的步伐,也使得曹髦看到了扳回局面的希望,他下令让司马昭暂停留在许昌,让尚书傅嘏提前率领大军返回洛阳。

谁料,司马昭情急之下,亲率大军返回洛阳。如此一来,曹髦想趁着司马师新丧之际,夺回大权的图谋挫败了。只好承认现实,封司马昭为大将军,军政大权继续牢牢掌握在司马氏之手。

曹髦为人非常聪慧,工诗善文,多有不凡见识,钟会曾用八个字评价他,“才同陈思,武类太祖”(语出《魏氏春秋》),意思是曹髦文采可以与曹植一较高下,武备好比曹操,因此,可以说,曹髦绝不是一个热血冲动,不计后果蛮干之人。

相反,曹髦意识到,就是司马氏内部也并非完全铁板一块,他们对皇室态度也有差异,比如司马懿之弟司马孚相对态度比较暧昧,而他的儿子司马望(已过继给伯父司马朗)与其父类似,因此,加大拉拢司马望的力度,交往甚厚。

渐渐地,司马氏内部对皇帝做法产生了警惕,以至于对司马望产生了怀疑,可以说,曹髦的做法已经产生了一定效果,然而可惜的是,司马望毕竟扛不住来自家族的压力,夹在皇帝与家族利益之间,左右两难,只好选择离开朝廷权利斗争的漩涡,自动要求外调。

甘露五年(260年)四月,曹髦被迫下诏加封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司马昭一如甘露三年那样假惺惺辞让。但是,世人都看得出来,封国、加九锡这套把戏,就是篡位的前奏,曹髦明白,到了这个地步,接下来就是坐等亡国。

历史上朝代更替时,都要上演一次禅让的戏码,多数皇帝到了这个地步,已经完全没有反抗的勇气,只有被动配合演出。如果曹髦配合演出,或许参照曹奂的结局,或许能够保全自身性命,但他却选择了率领为数不多的一些仆从,前往讨伐司马昭。

最终的结局,当然是曹髦被杀。然而,曹髦此举绝非像大多数人眼中的一场自杀袭击行动,而是一场不按常理出牌的冒险行动。

因为历来政治斗争都有一套潜规则,但皇帝亲自披甲讨伐权臣的,纵览历史,像曹髦这样有勇气的皇帝是非常罕见的,正因为如此,当曹髦冲出宫那一刻,一路上,遇到的士卒虽然皆是司马昭的属下,但无一人敢对皇帝下手。

虽然,曹髦被杀,但他用实际行动,揭穿司马氏那层世人皆知但都不敢说破的鬼把戏,让司马昭在舆论上陷入极大被动,打乱了他篡权夺位的步伐,某种意义上,也为曹魏多争取延长了几年时间,或许这也是曹髦明知必死无疑,却执意要做的初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