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规矩的环境中,孩子将无所适从
有些父母是真心想要要尊重孩子,但却把握不了“尊重”这个界限。
当宝宝要去触碰插座,你很迅速而且很坚决地制止了他。家长对于孩子写作业还是要用商量的口吻,这就显得没必要了。
当孩子玩你的化妆品时,你也应当同样直截了当。虽然这样的行为不会有危险,但是你的权利受到了侵犯。这是一种健康的利己主义。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不会以自我为中心,从长期来看,这对所有相关的人都有好处。
遵守规则不会带来不必要的纠缠,会减少负面情绪的输出。当孩子知道了你的底线之后,他就不会在遇到同样处境的情况下,都要和你一较高下,大战三百回合。
小鹿看动画片,规定好是三集,三集看完之后,立刻放下手机,他就不会哭闹。如果在小鹿不断地要求再加看一集的攻势之下,心软了,想想一集不过5分钟,那就再看一集吧。不过,让他再看一集之后,他还会再没完没了地,哭闹着要求再看一集,再看好多集。结果是,他看得十分不满足,我的情绪也消耗了不少。
孩子需要规矩
扎克伯格的父亲老扎这样说:“我经常对儿子说不。但说不要有理有据,摆事实讲道理。从小做规矩很重要,孩子的某些行为需要父母当场指出不能容忍。如果你能够在孩子们很小的时候就说清楚不喜欢什么不良行为,他们将学会理解你在特定事情上的感受。”
理解别人的感受是适应集体生活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没有任何约束,没有规则引导,孩子更加为所欲为,不去了解、学习、适应集体和社会生活的限制和规则。这会阻碍孩子对集体生活和伙伴发展表现出应有的兴趣,让孩子觉得混乱和不适,问题和挑战增多。
最有讽刺意味的是,溺爱型父母养出来的孩子是最不快乐的。没有规则,太过自由,他们会感受到巨大的空虚感,不能建立心理边界,因而缺乏安全感。
随着人的长大,“我”的范围扩大——我的安全空间、我的观念、我的选择、我的权利——心理边界,我的地盘我做主。比如你爱吃西红柿炒蛋,这时候有个人想劝说你,红烧肉才好,你心理可能就会在嘀咕:我爱吃什么是我的自由,关你什么事?为什么你有这样的情绪?他侵犯了你的心理边界——你有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吃什么的权利。
心理边界好象是一个人的心灵家园。
孩子的心理边界建立得越早,今后生活的混乱就少。
没有建立心理边界的孩子,可能没有自我,弱小,不够独立,没有安全感,不清楚自己的需要。多数会患上焦虑症和抑郁症,暴力程度也相对较高,有反社会行为。
溺爱与尊重
我们认为爱是无条件的,不管孩子犯了什么错,有多少缺点,我们都依然爱孩子,但也有家长将无条件的爱当成了无条件的妥协。
不断妥协,不给孩子设立规矩,是溺爱最显著的特征。
溺爱根本不是尊重孩子的需求。尊重,是以他人为中心的,不违背原则的爱。那么溺爱,恰恰是父母以自我为中心的。当孩子想要买零食或者玩游戏的时候,父母有时会没法拒绝,因为说不,自己内心会不舒服,感觉自己不是好妈妈了,为了让自己没有内疚的感觉,没办法拒绝孩子。
有时责骂孩子之后,也会内疚,不由自主就想买他喜欢的东西给他。溺爱的过程是满足父母需要的过程,出于父母自己内在的某种心结的需要,而不是尊重孩子的需求。
溺爱孩子的父母会导致孩子的以自我为中心。这样的孩子往往不太能经得起挫折,稍有挫折就觉得天要塌下来。
立规矩之后,孩子很可能在碰到规则的时候,受挫折,受责罚。这其实是一种心里上抗挫折的锻炼。老话说:受得了气,才成得了人。
不要怕给孩子立规矩
不要害怕拒绝孩子,你认为你的拒绝是大事一件,会让孩子非常受挫,但对孩子来说,可能就是小事一桩。小孩的脸说变就变。前一秒钟,他还在梨花带雨,后一秒,他已经阳光灿烂了。
孩子是很灵活的。对孩子来说,需要探索的东西很多。在某一个方面受挫,他很快会转向另一个不受限制的方面。
最近,小鹿非常喜欢说服我。不让小鹿触碰熨斗,他会告诉我说,底不能碰,可以碰手把,没有插电,凉了的时候,就可以玩了。他在给洗澡盆里放水的时候,喜欢将喷头对着墙冲,在告诉他不能这样的时候,他转向了澡盆的内壁,转换了方式,既自由又合规矩。小鹿才2岁3个月呀。
给孩子设立规矩的前提都是不要“过度控制。”与立规矩同样重要的是——让孩子有足够的自由去探索世界。
如果你发现你的孩子经常惹麻烦,问题可能不在于他需要更多的纪律约束,而是因为环境不适合他,再或者你定的规矩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