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幼儿教育 > 正文

“妈妈,砖头为什么是软的?”教育中究竟存在多少误导?

1、砖头那么软,怎么挡得住大灰狼?

周末,带小诺去离家不远的“成长湾”玩了一天,里面玩的是各种职业体验项目,也就是角色扮演的游戏。小诺第一次参加这类活动,起初不大乐意,慢慢才喜欢起来。 她体验的各种职业中,有一项是在建筑馆当建筑工人,当时馆里只有她一个“工人”。工作人员给小诺换好工作服,戴好安全帽,把整面“墙”推倒,让小诺重新砌。 红色的“砖头”堆满地面,小诺一块儿一块儿地往上码,“工作”得挺专心。 “下班”出来后,小诺问了我一个问题:“妈妈,砖头那么软,怎么挡得住大灰狼呢?” 我反应了好几秒,才明白她说的是刚才在建筑馆里玩的砖头,那应该是海绵或者泡沫做的仿真砖,很轻且有弹性。 然后问了几句才知道她想到的是《三只小猪》的故事,里面第三只小猪建的房子,是用砖头和石头建的(我是这么跟她讲的,原著不知道是不是这样),挡住了大灰狼的攻击。 小诺听这个故事时,曾问过我们家的房子结不结实,会不会有大灰狼跑进来,我告诉她不会,因为我们的房子是砖头做的。

今天,孩子突然发现砖头是这么轻这么软,所以产生了疑问和对我们家的不安全感。我赶紧给她解释说今天玩的是假的砖头,真实的砖头是很坚硬结实的。

小诺会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她担心我们家的房子是否结实,能否挡得住大灰狼。也就是说这个问题威胁到她的安全感,所以她才特别提出来问我。

如果这个误解不会对她产生这么大的威胁,她很可能就没有提出这个疑问。 再或者,如果我之前没有给她讲过《三只小猪》的故事,没有说过我们家的房子如何结实坚固,她的误解就不会与之前的认知产生冲突,那么她甚至不知道自己对砖头产生了误解。 仔细想想,孩子还有多少误解,是我们没有意识到的? 在室内儿童乐园里,普遍用决明子代替沙子,让孩子尽情玩耍。决明子比沙子干净轻便,是个不错的替代品,可是这样会不会让孩子以为这就是沙子呢?

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误导着孩子而不自知,再往下想,我简直要不寒而栗了。

2、虫子、蚯蚓都很像蛇

小曦五六岁的时候,有一次和同学在小区里玩,我和妈妈们在一旁的椅子上坐着闲聊。突然,在绿篱边玩的孩子们大叫起来:“蛇!这里有一条蛇!”妈妈们吓得脸色都变了。 我急忙冲过去问:“哪里哪里?”从小生长在福建乡下的我,对于蛇并不陌生,也远没有其他人那么害怕,所以冲在最前面。 我以为孩子们要惊慌失措,四散奔逃。出乎我意料的是,他们除了声音大一点外,看起来很平静。 两个男生指着绿篱的叶子:“这里!这里!” 原来是一条半根手指长的绿色小虫子,细长的身子正在绿叶子上扭动,样子看起来与蛇颇为相似,真是虚惊一场。

无独有偶,今年春天,小诺在小区的地上看到蚯蚓爬行,也误以为是蛇。蚯蚓与蛇的形状也很相似,只是大小天壤之别而已。

3、原来猪比鸡大多了

上学时我的老师曾经讲过这样一个事例:她儿子上初中的时候,有一次学校组织去参观农场。儿子回来后感叹道:今天才知道,原来猪比鸡大多了啊! 老师很纳闷:猪比鸡大,这不是常识么?怎么儿子今天才知道呀? 仔细想想现在城里孩子的生长环境,确实没有机会见到活着的猪,甚至连活着的鸡也没什么机会见到。

那么怎么知道猪和鸡谁大呢?

书上画的肯定看不出来,许多动物的画抽象到只有孩子才能认出来画的是什么。电视上或者别的图片上,只有真实的猪和鸡“同框”才能比较大小,事实上很少有人会专门去拍这样的图片,因此这种机会并不多。

而孩子接触最多的文字,看看都是怎么描写的:大公鸡喔喔喔~~~,一只小猪噜噜噜~~~。读这样的文字,得出鸡比猪大的结论,不是顺理成章的事么? 在故事里,作者常喜欢把大的凶猛的动物往小里写,觉得这样很可爱,比如小老虎,就很可爱,大老虎,呃,好吓人啊! 在许多批量快速生产的图画书里,各种动物都一样大:小熊、小兔、小鸡...... 说到这里,我在想,看《喜羊羊与灰太狼》长大的00后们,会不会以为羊比狼厉害呢?会不会觉得狼都很可怜呢(话说,我每次看喜羊羊,都非常同情灰太狼)?

然后等到某一天,大发感慨:原来一只狼要吃掉一只羊竟是这么容易的啊!

4、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名成绩优秀的孩子却做错了一道简单的语文填空题:_____(清清/青青)的瓦,她选填“清清”,老师问她怎么做错了题目,她反问老师“瓦是什么”。

瓦是什么?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这根本不成为一个问题,以至于我们忘记了孩子可能没有见过瓦,需要我们专门解释和介绍。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真实的环境,才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能够,就请带孩子出门,去品尝不同的美食,去欣赏不同的风景,去体验不同的生活。眼界开阔了,心胸才宽广,心胸宽广了,人生才有大格局。 如果不能够带孩子出门,就请蹲下身来,从孩子的高度和角度看这个世界。想一想哪些事物他们可能没见过,哪些事情他们可能会误解,放弃我们的想当然和自以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