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幼儿教育 > 正文

绕开表面,了解孩子的深层需求

绕开表面,了解孩子的深层需求

二宝出生后,我一直和二宝同床,床不够大,只能把大宝安排在婴儿床上,现在二宝两岁了,日子过得平静滋润。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大宝在小床上开始不安分起来,有时翻来覆去,小嘴巴嘟囔着小床太硬不舒服,终于在某天晚上睡觉前提出:“我要到大床上去睡!”

“这样啊,好的,等我想想办法哦。”嘴上这么说,我心里面可犯难了:要是大床睡三个人,太挤,不是长久之计,还有两个孩子在一块儿睡,你逗我我逗你的晚上入睡可要费功夫多了;换另一个方案,让孩子们换个位置,把二宝放在小床上睡,这样也不行,因为那个小床是加长的婴儿床,脚下是没有护栏的,二宝睡觉打把式,没有我挡着十有八九要掉到床下去。正在犯难,爸爸来解围,爸爸问大宝:“为啥不睡小床啦?”

“床太硬,这里,这里让我很不舒服”大宝指着床的某些“部位”很认真地解释道。

“那爸爸再给你拿个被子来垫垫。”爸爸开始提建议了。

“不行。”女儿摇摇头。其实两天前就已经加垫了一床被子了。

“那你跟爸爸去另一个卧室的大床上去睡吧,爸爸给你讲故事。”

“我不想。”大宝回答的时候原本坚决的神情一下子黯淡了下来,好像有点难过。本来爸爸还在继续“劝说”,说可以给你讲三个故事,但被我打断了,我拽了拽先生的胳膊:“我觉得再劝可能不会有用,咱们应该了解一下孩子到底需要什么?”

“他不是厌倦了小床,想在大床上睡么?”先生没明白我的意思。

“我来问问看。”我转向孩子:“你在大床上睡在里面,二宝睡中间,妈妈在外面,这样行吗?”大宝还是摇了摇头,慢慢地说:“我想跟妈妈挨着睡。”

这回可找到方向了,原来,因为卧室格局的问题,小床是横在我脚下的,孩子是长期睡觉时看不到我,想我了。想到这,我接着提建议:“那这样吧,妈妈把头转到这边来睡,一转头就能看到你了,这样行吗?”

这回孩子没有马上回答,而是面露难色,好像在纠结。看到这里我已经明白了,孩子想像二宝一样,跟我头对头脚对脚的挨着睡觉,但是他以为要达到这个目的,只能“转移到大床上来”,有了这个想法后,他的身体就给自己找“借口”了,开始觉得“床硬”。这个表达不够直截了当,险些让我和爸爸误会了他的真实意图。这个时候非常庆幸自己多了一点点耐心,若是没去深层了解孩子的需求,敷衍劝说孩子,最终一定是听家长的安排,孩子的需求就被压抑了。

想到这里,我高兴地对孩子说:“我想到了,宝贝儿,咱们今天先凑合凑合,妈妈把身子转过来跟你挨着,明天咱们把衣服用品全搬到另一个卧室去,那里可以把小床放在妈妈身边,这样咱们俩就能挨着睡啦!”

“那可是个大工程!”孩子也跟着兴奋起来,脸上的不甘一扫而光。

当然,也有很多孩子的表达非常直接,无需家长伤脑筋去猜,但我相信孩子在表达需求的时候会“绕弯”,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即使是成年人,有时也会脱口而出一些奇怪的要求,比如有的女孩会问热恋中的对象:“我和你妈同时掉进水里,你会救谁?”如果男孩这时陷入两难,那就掉进了女孩表面需求的陷阱了,她并不是需要男朋友二者选一个更重要的,聪明的男孩这时不会回答这个问题,而是会接机表一下决心:“你放心,我妈要是觉得你哪里不好,我肯定据理力争。”保证女朋友眉开眼笑。

谈恋爱的人,焦虑的人,生气的人,伤心的人,兴奋的人,都是有情绪的人,他们更容易出现“嘴不对心”的情况,有情绪的孩子就更会如此了。即使孩子已经很大了,或者孩子平时表达也很好,很直接,也该多注意观察孩子,绕开表面,了解孩子的深层需求,尤其是当孩子有情绪时。做到这一点所需要的,仅仅是一点耐心,多一点观察,多一点试探,收获的是孩子满足的幸福感。

那天晚上,我换到床尾去横过来躺下,大宝依然睡在小床上,紧挨着我,搂着我的胳膊,幸福地说:“妈妈,我很久没有抱着你的胳膊睡啦,本来我也可以抱着枕头,但是那不一样,抱着妈妈有爱,我现在觉得好幸福,我一直就想跟你说这个,但是我总是忘。”

我笑了,转头看看二宝霸道的睡姿,二宝一下子有了更宽敞的地方翻滚了,而我要横过来睡,床的宽度不够我的身高,我只能蜷缩着。心里琢磨着等孩子睡了我再换回去吧,然后,我就香甜地睡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