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风云人物 > 正文

陈玄礼在马嵬驿带兵哗变,事后为何没有被治罪?

还不知道陈玄礼在马嵬驿带兵哗变,事后为何没有被治罪的读者,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马嵬驿兵变中,陈玄礼逼死了杨贵妃,看似显得胆大包天、拥兵犯上;但实际上,他这是弃卒保帅,帮助李隆基渡过了一生中的最大危机,同时也避免了一场宫廷惨案的发生。这就是陈玄礼后来继续安安稳稳,受到李隆基、李亨优待的原因。从个人角度而言,拥有陈玄礼这样的部下,是李隆基的幸运。

陈玄礼与李隆基,是交情超过四十年的“好基友”

李隆基登上帝位,靠的是两次宫廷政变。在这两次行动中,陈玄礼凭借自己的特殊身份,起到了关键作用。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从“官户蕃口”(出身不怎么好)里挑选了100多名精于骑射、骁勇善战的少年,陪同自己打猎、出游,命名为“百骑”,有点像贴身警卫团。武则天时期,规模扩张至"千骑",并划归在左右羽林营,也就是禁军旗下;公元707年,再度生升格为"万骑"。

李隆基的身份还是临淄王的时候,就已经偷偷的结交英雄豪杰,“谋匡复社稷”。禁军中的骁勇“万骑”,更是他重点拉拢的对象,“常接其豪俊者,或赐饮食财帛”。这些人虽然勇猛,但大多出身卑微;面对藩王如此的关照,他们无不感激涕零、无不对其死心塌地。

经过神龙政变后,唐中宗李显即位,江山再度回归李家。不过当时的韦皇后,也有当武则天的想法。公元710年,她和女儿安乐公主联手,毒死了他们的丈夫/父亲唐中宗。

其后,她们广树党羽,任命韦播、高嵩为羽林将军,统帅禁军。不过显然这俩货水平配不上职位,为了立威,他俩动不动就当众殴打万骑营将士,导致群情激奋。身为营长

的陈玄礼连同葛福顺咽不下这口气,就跑去向平日里善待自己的李隆基吐槽。

刚好,已察觉韦后一党野心的李隆基,此时正策划着发动政变。陈玄礼等人主动前来,正好合他的意。李隆基说出自己的打算后,陈玄礼等人斩钉截铁的表态,自己愿以死效命。

没过多久,李隆基在万骑营的支持下发动政变,攻进了皇宫,韦后、安乐公主连同他们的党羽,都死于军人之手。

公元713年,李隆基故技重施,除掉了又一个想当武则天的女士——太平公主。他爹唐睿宗识相的让出了皇位。

李隆基也是个实在人,在登上皇位后,对于那些替自己出国力的死党一律给予高官厚禄的待遇。陈玄礼还是干他的老本行,不过身份地位早已今非昔比:禁军龙武大将军。咱们可以理解其为:皇宫警备总司令。

铁打的朝廷流水的官,李隆基在位的40多年里,宰相、百官换了一拨又一拨,但陈玄礼的位置永远岿然不动。统帅禁军、担任皇帝人身安全最后一道防线的任务,李隆基放心的交给了这位老伙计。在持续2000多年的封建时代,这种情况是极为罕见的。

从史书的记载来看,陈玄礼的人品比较靠谱,他从不居功自傲,也不结交宦官、权臣,安安心心的搞自己的保卫工作,“以淳朴自检,宿卫宫禁,志节不衰”。李隆基好几次想不走正常程序出宫,都被陈玄礼堵了回去。他俩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交代了两人的关系,我们现在看看马嵬驿兵变是怎么回事。

马嵬驿兵变,极有可能是皇帝、太子权力争夺战的爆发

马嵬驿兵变,也许并不是军士哗变这么简单,我们看看李隆基与太子之间的关系。

我们常说,同一个皇帝不能在位太久,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其一,在晚年容易志得意满、骄奢腐化,失去上进的动力;

其二,一朝天子一朝臣,皇帝数十年不挪窝,容易形成既得利益阶层固化,各团体直接的矛盾也会日益凸显,尤其是皇帝本人与太子之间的矛盾。

这里咱们重点说的是第二点。在权力的诱惑下,很少有皇帝愿意主动让位;同时,从太子的角度看,当几十年储君的滋味也很不好受(同情英国的查尔斯王子)。于是,历史上最戏剧的一幕出现了:那些在为过久的皇帝,往往跟自己太子的关系处不好。比如在位55年的汉武帝,曾冤杀了自己的太子全家,只有重孙子刘病已逃过了一劫(即后来的汉宣帝)。

李隆基更不得了,曾经在一天里杀掉三个儿子,其中就包括太子。而李亨继任太子之位后,日子过得也是提心吊胆。他与父亲两人的明争暗斗,也体现在大唐的军队方面。

李亨还是藩王时,就跟王忠嗣关系要好。后来,王忠嗣同时担任了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几乎掌握了大唐半数兵力。公元747年,李林甫利用李隆基内心的担忧,以“王忠嗣意图拥戴太子登基”为由,成功的撸掉了他的兵权。

此外,与太子关系要好的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也被以类似的罪名除掉。

而李隆基之所以任用安禄山、哥舒翰、高仙芝等一众少数民族将领当节度使,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打压太子的势力。看看李林甫给出的理由:“寒族则孤立无党,陛下诚心恩洽其心,彼必能为朝廷尽死”。即:这些胡人将领是外来户,在朝廷里没有派系,容易被控制。很显然,这句话针对的就是李亨、王忠嗣、皇甫惟明等人。

但事实证明,玩砸的是李隆基。安禄山起兵造反,无异于在他脸上狠狠地扇了一耳光;接下来,他阵脚大乱、昏招迭出,先斩杀了战败的高仙芝、封常清,紧接着又无视郭子仪、李光弼等名将的建议,强迫哥舒翰率领一群乌合之众兵出潼关,导致一片大好的形势瞬间急转直下。危急之下,李隆基丢掉满朝文武,带着后宫、亲信,在陈玄礼禁军的护送下仓皇西逃。

这个时候的李隆基,在军队中几乎已经没有威信可言了。

针对李隆基的兵变,被陈玄礼成功转移到杨氏一族身上

关于马嵬驿兵变爆发的原因,《资质通鉴》的解释是“将士饥疲,皆愤怒”,《旧唐书》则称“次马嵬驿,诸卫顿军不进”。综合两者来看,当时禁军显然已经对朝廷极度不满了,有罢工/闹事的趋势。

有一点可以确认的是,这起事件不可能是陈玄礼发起的,毕竟他为李隆基带了40多年的警卫,从不参与政治斗争,没有主动搞事的动机,只有被迫应变的可能。

而当军人们群情激奋时,陈玄礼的第一反应是找发泄口:“陈玄礼以祸由杨国忠,欲诛之”。说白了就是要甩锅给杨国忠。同时,他第一时间询问太子李亨的意见,但对方的态度很有意思:“太子未决”。

形势如此危急,太子却不给主意,这有三种可能,按照性质严重程度由低到高:

第一,胆小,优柔寡断,怕事;

第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坐观成败;

第三,当杨国忠当替罪羊?太便宜自己的老爹了。

从后来李亨登基后的表现来看,他不像是个胆小怕事的人;对于第二点,可能性也不大,毕竟如果兵变不受控制,自己也有可能被祸及。

所以最有可能的情况就是,军人们情绪躁动,跟李亨有关联。当初李隆基身为藩王都能在禁军里收买人心,对太子而言更非难事。

军人们迫不及待地动手了,不仅杨家的被当场杀害,御史大夫魏方进也被打死,宰相韦见素则被打得头破血流、差点丢命。其后军人们包围了皇帝所在的房子,李隆基亲自出门询问情况,军人们压根不搭理他:“上杖屦出驿门,慰劳军士,令收队,军士不应”。

李隆基无奈之下,只好派高力士前去交涉,此时陈玄礼才提出了要求,即诛杀杨贵妃、平息众怒。这一场景挺有意思:李隆基信任了40多年的铁杆,竟然站在自己的对立面。

其实这就是陈玄礼头脑清醒之处,他只有站在禁军一边,才能平息众人的愤怒。也正是这个原因,他作为皇帝心腹,此时仍能牢牢掌控局面。

李隆基一时未下决心,韦谔和高力士道出了利害关系。

前者说:“今众怒难犯,危在旦夕,愿陛下速决!”谁危在旦夕?自然是李隆基;

高力士说:“杀了杨贵妃,将士才安心;将士安,则陛下安。”这句话就更直白了。

显然,李隆基有没有别的选择了。

而在此次事件后,李隆基身前的朝臣几乎跑了个精光,只剩下韦见素一人。太子李亨则被数千人堵住,说是要请他留下来平叛。李隆基对此已经无能为力,只能任由太子分道扬镳,自己则在陈玄礼的护送下,躲到了蜀地。

无论如何,父子两人好歹通过相对和平的方式完成了权力交接,虽然有流血事件,但好在遭殃的基本上只是杨氏全家。

其中的头号功臣自然是陈玄礼,这一点从其后李氏父子对他的待遇就能看出来。老伙计杀了自己的爱妃,李隆基并没有怪罪,俩人和谐的结伴前往蜀地,结伴返回长安,陈玄礼仍旧担任他的警卫司令。李亨则给了陈玄礼实打实的奖励:封蔡国公,食邑三百户。不久后,陈玄礼辞官,病死,算是得以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