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风云人物 > 正文

辛弃疾的一生是怎样的?他经历了哪些不甘与愤懑?

说到辛弃疾,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知秀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辛弃疾,字幼安,光看名字,倒有几分李易安的味道,李清照穷其一生寻找安宁之所,可终生难安;老辛幼年多病,名唤弃疾,以期一世安康。

老辛终究是不得志,武家出生,最终却以文为业,说他壮志未酬也好,身不称职也罢,可他一生热血不减,武能拿刀定乾坤,文能提笔安天下,他有金戈铁马叱咤风云的豪气,也有情感炙热细腻如丝的柔情,亦柔亦刚,文武全才。

再看辛弃疾的一生,偶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清欢,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柔情,可他始终放不下“醉里挑灯看剑”的豪气,放不下“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热血,放不下“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不甘与愤懑。

而这份热血贯穿一生,身处闲职仍心系天下,胸怀复国大志,沙场点兵从不懈怠;哪怕白发苍苍卧榻在床,也能高歌“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宏愿;就算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能惊醒而呼:杀贼!杀贼!

要有多热爱,才能如老辛这般,为了信仰一次次放低自己,他坚信宝刀总会见天日,可遗憾的是,平生所愿随风而去,最终也没能再上战场。

家国沦陷,少年立宏志。

公元1140年,距离北宋的“靖康耻”已经过去14年了。

这一年,金国和南宋又打了一仗,南宋略占上风,却仍剑拔弩张不敢松懈。

这一年,在高宗和秦桧的主持下,割地赔款,甚至搭上岳飞父子的性命,换来了临安城片刻安宁。

这一年,爷爷辈的苏东坡已逝去40年,阿姨辈的李清照正在杭州苦熬晚年,大宋文艺圈三足鼎立,东坡、易安、柳永各占一角。

也是这一年,辛弃疾在金人统治下的齐鲁出生。

在金国做官的祖父辛赞常带着他“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意在让他不忘家国,立志还乡。因为祖上和金人有不共戴天的深仇,又自小目睹人们在金朝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老辛早早立下了恢复中原的志向,于是他每日苦练武功、勤习兵法。

最让老辛佩服的两个人,一个是与辽国使节斗诗的苏轼,另一个是英勇抗金的岳飞,苏轼是他心中无人能比的大才子,岳飞是他心中顶天立地的英雄。

偶像的力量是不容小觑的,老辛一直在朝着两位偶像努力。

揭竿起义,英雄露本色

青年时期的老辛,孔武高大,精通武艺兵器,文韬武略样样在行,一腔热血,只待抗金东风起。

不久,南宋与金国双方烽烟再起,金统治区里涌现出不少抗金起义军,老辛迅速反应拉起两千人大旗,加入了耿京领导的抗金队伍。

和辛弃疾随行的还有一个和尚,名叫义端。此人懂兵法,辛弃疾特地将他推荐给耿京,谁知义端见利忘义,偷走了起义军大印,逃奔金军。

辛弃疾判定义端必投靠金国,遂骑马向金国方向日夜狂追,不出三日便杀死义端,追回大印,22岁的老辛带着人头回到军帐,得到了耿京的重用!

这一次只是初露锋芒,不久之后,军内再出叛徒,耿京惨死,老辛怒发冲冠,摔50精兵冲进金军五万人军营,横马提刀,将叛贼生擒活捉。

不但将叛徒押回临安正法,还顺手策反了金国万余名士兵归宋,轰动宋金两国,成一时传奇。

此事在宋洪迈《文敏公集》卷六《稼轩记》中有记载:

齐虏巧负国,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如挟毚兔,束马衔枚,间关西奏淮,至通昼夜不粒食。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用是简深知。

这一英雄事迹在南宋朝野引起震动,不仅军民们敬佩非常,连宋高宗也连声赞叹。正所谓: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

一战成名,血气方刚,老辛豪情万丈,收回失地大败金军指日可待。

然,一切并不如意。

南下归宋,刀剑化纸笔

此时士气高涨,按理应当是北伐抗金的好时机,可朝廷里的保守派主张“以和为贵”,如今岁月静好,何必再招战事。

正因为此,南下归宋的老辛,很快被解除武装,授予文职,北伐的事却渐渐没了动静。这下让老辛郁闷了,战场才是我的主场,如今给个闲职,又怎能闲的住。

没了刀剑,笔便是武器,古今士人莫不如此。

老辛不停的给朝廷写信,《美芹十论》、《九议》希望给领导层打打气。却如石沉大海,毫无回音。总之,萎靡的南宋朝廷就是不让辛弃疾抗金杀贼!

永远叫不醒装睡的人,偏安一隅的朝廷,人心惑乱,太平日子过惯,胸中早已泄了气数。

老辛空有一腔热血,却支起了一个无限失落的心,一个秋日午后,老辛登上建康赏心亭,遥对古秦淮河,痛拍栏杆,想起当年的沙场号角,愁从心来: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没有一刻不想驰骋疆场的辛弃疾,南归以来却一直被委派各种地方行政官职,县长、公安局长、搞经济抓土匪都干过,都是闲职,这一闲,便是二十年。

时间总能冲淡一切,再远大的抱负也经不起这样的折腾,老辛满心郁闷无处抒发,只能登高望远,怀古追今,提笔写词: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他抬头与青山对话: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他登楼远望,长江滚滚往事悠悠,思绪万千,感慨无穷: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他转身百姓人家,生活平常,也饶有趣味。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总之,他一言不合就开写。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写恋人,写田园,写民俗,写读书,看啊,一个提刀杀敌宛如子龙一般的天生将才,活生生的闲成了一个诗词儒生,不管他手中拿的是剑还是笔,他永远在战。

雄心仍在,不忘复国志

老辛连番调任多地,每到一地,都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刻准备好冲上前线,时人弹劾他贪污,可那何尝不是无奈之举,他心里有团火,有一团上阵杀敌的火,有一团沙场点兵的火,办军钱从何来,靠集资,靠众筹!

担任湖南地方行政长官时,他创办了一支2500人的“飞虎军”,铁甲烈马,雄镇江南。

无论身处何方,都没有东西能阻断他的复国志。

然而“过则成灾”,他的大动作惹来了诸多诽谤,甚至有人说他拥军犯上,朝廷忌用他,对他时用时弃。

年过半百的老辛,白发苍苍,仍雄心不改,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壮志豪迈的千古绝唱: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满腔家国情怀,不能化作利刃以安天下,不能化作良策以修政绩,也要全部倾注于纸笔之间,警策世人。

廉颇老矣,壮志终难酬

从难归回来,三十多年的时光,一个意气风发的热血少年,如今已是两鬓苍白的老朽,老辛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光没有在自己最憧憬的战场之上。然而初心未负,他心中的火却从未灭过!

1206年,南宋不堪金军挑衅,绝地反抗,然而溃不成军,一败涂地,老辛曾经上书中的预言终究变成了血淋淋的现实。

朝廷终于想到了老辛,六十多岁的辛弃疾平生之中第一次拥有了一只正统军队,可此时的老辛,已不复当年骁勇了,卧病在床,无力再战。

那一年,66岁的老辛登上镇江北固山,写下千古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抚今追昔,字里行间,充满了老之将至,英雄末路的悲叹与壮志难酬的愤懑。

两年后的某一天,病榻之上的老辛忽然睁开双眼大喊:杀贼!杀贼!这是他生命中最后一次喷薄。

随后,归于沉寂,带着千古遗憾和无尽的悲愤。

人生在世,不过数百年,老辛在有限的生命中燃烧着无限的激情,纵然四十年饮冰,可心中热血却未曾凉过半分,他的心中有一团火,而我们不光看到了烟,还切切实实感受到了那份炙手的热!

若现实冰冷,那就眼含热泪,若现实黑暗,那就心有微光。老辛始终有一个理想,他为之沸腾、为之坚持,为之忘我,为之不计输赢。

好一个辛弃疾,让人惋惜又让人敬佩,最终还是没能横刀跨马安天下,可还是像一座青山,屹立挺拔,豪迈而妩媚。

若是老辛生到另一个时代,其成就恐怕难以估量,正如康熙评价所说:

君子观弃疾之事,不可谓宋无人矣,特患高宗不能驾驭之耳。使其得周宣王、汉光武,其功业悉止是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