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风云人物 > 正文

探索骆宾王的一生,天才神童成年后却极度坎坷

说到骆宾王,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知秀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在正式开始之前,先要说说一首诗,名叫《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这大概是如今绝大多数人会背的第一首诗,读来朗朗上口,浅显易懂。这首诗初看起来似乎没有任何出彩,它用词简单,结构中规中矩,毫无用典,而难得的是,它简单却声色俱全。前面三字不故作姿态,自然而晓畅,如迭声连叫,充满童气。第二句写白鹅高歌之态,活泼而生动,三四句对仗工整,整首读起来,甚至不需要任何注释,白鹅戏水,仰天而歌的情景便跃然眼前,简单到了极致,不可谓不经典。

而很多人也一定知道的是,这首诗出自一个七岁孩童之手,此人正是骆宾王,大概不少人对他的了解也仅限于那首《咏鹅》。

骆宾王,字观光,生于初唐,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而骆宾王则是四人之中诗作最多的一个,那个年代时兴骈文,骆宾王诗文兼能,尤擅七言歌行,多作长篇,当时一度以为是绝唱。

再看宾王的一生,七岁作诗才气逼人名噪一时,可天性狷介耿直,才情孤傲,不谙世道,又不受命运眷顾,天才神童成年后极度坎坷,最后落了个不清不详的下场。

少年写诗,天才神童

大概1400年前,骆宾王出生于一个读书人家,祖上不是乡绅便是举人,祖父和父亲都是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之人,在当地颇具声望。

宾王出生之后,为了给他起名,一大家子人可谓费尽心血,查阅了多少本经史子集,终于在《周易》里发现了:“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几番斟酌后起名为骆宾王,字观光,希望他将来能够体察民情,成为一代良臣辅佐天下。

绝大多数的天才总是离不开良好的启蒙教育,宾王自小便在一个极好的教育氛围下成长,三四岁便可朗诵简易诗歌、吟句联文。

七岁那年,祖父的一位朋友远道来访,上了年纪的老友相逢,免不了要聊到的话题就是子孙,跟现在的“拼娃”是一个道理,聊起宾王之时,祖父几番捧吹:我老骆的孙子能差到哪里去!

此时,院外一口池塘,一群白鹅追逐戏水。客人心里一动,对小骆说:你能把白鹅戏水的情景做成一首诗吗?

小宾王听罢,也不拘谨,凝视片刻,随口吟诵: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宾王声音琅琅,满口稚嫩,短短十八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

客人大惊,没有什么比吹出去的牛被实现更让人欣喜的事情了,祖父激动的抱起宾王,直呼神童!

屡试不第,意志消沉

开篇太过华丽,中间必有糟粕,少负名气的宾王很快便尝到了生活的苦。

十岁那年,时任青州博昌县令的父亲,在任上单位大院里不幸离世。

幼年丧父,家道中落,宾王尝尽了“人走茶凉”的世道冷暖。自此,他流寓博山,后移居兖州瑕丘县,在贫困落魄、中兴门第的巨大压力下度过了早年岁月。

自小接受“知识改变命运”教育的宾王,在20岁前后参加科考,可当时的科考场营私舞弊、走后门的现象十分普遍,无权无势更无财的宾王毫无意外的落榜,落榜,再落榜。

几次考试下来,早已磨平了当初的斗志,宾王一怒之下,写文一篇,矛头直指大唐科举弊端,可位微言轻,尽管在市井之中反响剧烈,拥护如潮,可当权者却视而不见,一颗石子,难以激起浪花,微泛涟漪后,很快归于平静。

此后的宾王,意志消沉,行走在堕落的边缘,四处游荡,《旧唐书》记载:落魄无行,好与博徒游。

自荐不成,前途渺茫

门楣未兴,才华未展,宾王心急如焚,迫于生计,宾王抹下面子投靠道王府做了幕僚,相当于一个临时工,这位道王可是太宗同父异母的弟弟,算是一个可以很坚实的“大腿”,宾王但凡懂得变通,得到道王欣赏并非难事,很快就可以混的风生水起。

可宾王天性难移,自我原则太过强硬,在随波逐流见风使舵的名利场上显然有些格格不入不受待见,果不其然,干了很多年,宾王仍然前途渺茫。

653年,中年时期的宾王迎来了第一次难得的机会,道王见宾王入府很多年,声名远播,便有意破格提拔,为了杜绝他人非议,遂让宾王写一封自荐书夸夸自己,来堵住悠悠众口,若是常人,必定会在文中好好的吹嘘一下自己,更何况这样的机会千载难逢。

可宾王倒好,与其说是写自荐书,还不如说是写了一篇个性张扬的宣言:

若乃脂韦其迹,乾没其心;说己之长,言身之善;腼容冒进,贪禄要君;上以紊国家之大猷,下以渎狷介之高节;此凶人以为耻,况吉士之为荣乎?

总结起来就是在说,这样自夸的事情,我宾王不屑做。

道王恨铁不成钢,从此再不说提拔的事情。

宾王依旧是一个小幕僚,直到道王去世,失业的宾王回山东兖州过起了耕读自娱的隐居生活,贫困穷苦,朝不保夕,这样的穷日子一过便是十余年。

献文高宗,一举入仕

只要愿意等,机会总是有的,鸡汤说的没错,664年,高宗到泰山封禅,当地官绅为了讨好皇帝,便找了当时写骈文出众的宾王,让他写文一篇,歌功颂德,请陪封禅。

又一次绝佳的机会,宾王心中明白,这一次,宾王开窍了,文章之中,不吝谀辞,把皇帝吹捧得天花乱坠:

臣闻元天列象,紫宫通北极之尊;大帝凝图,宏猷畅东巡之礼。......臣等职均刍狗,阴谢桑榆。幸属尧镜多辉,照馀光于连石;轩图光耀,追盛礼于枞金。

讨好皇帝,讲究的是含蓄,宾王此文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夸的不露痕迹,高宗看罢,龙颜大悦,当即降旨宾王,官拜奉礼郎。

骆宾王就此步入仕途,曾从军西域,宦游蜀中,历任东台详正学士、武功主簿、长安主簿,一路升迁到御史台正六品的御侍史。

期间,宾王可谓是春风得意,经常诗兴大发,创作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佳作名篇。尤其是那首“传遍京畿,以为绝唱”的七言长诗《帝京篇》问世,让骆宾王再次成为大唐文坛的焦点:

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马卿辞蜀多文藻,扬雄仕汉乏良媒。三冬自矜诚足用,十年不调几邅回。汲黯薪逾积,孙弘阁未开。谁惜长沙傅,独负洛阳才。

宾王这样性格的人,得到重用之后,最大的毛病就是管不住自己的嘴,宾王自认为身居要位,操心的多了,于是“数上疏言事”,动不动就给领导写信提意见。

事实证明,有这样的行径,总是容易招来祸端。

遭到弹劾,锒铛入狱

公元679年,御史台翻出一起早年的贪污受贿案,骆宾王受到牵连,遭弹劾入狱。宾王一下懵了,就是赤裸裸的诬陷!无奈悲愤之余,骆宾王在狱中写下了那首《在狱咏蝉》,以示清白: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好在运气不错,短短一年之后,因为高宗改国号大赦天下,宾王出狱,虽被降职,也算是保住了工作。

当时武则天还未称帝,但已经是朝廷的“掌舵人”。宾王心中悲愤难平,将自己一切悲惨遭遇牵连到武则天身上: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反叛溃败,行踪成谜

那一年,武则天清理李唐宗室,紧锣密鼓筹划称帝。

同年九月,徐敬业在扬州竖起勤王救国,匡复李氏唐朝的大旗,起兵造反。一直对朝廷心怀不满的骆宾王一看机会来了,立刻弃官而去,连夜赶赴扬州,加入到叛军队伍,从此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年过花甲的宾王踌躇满志: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在军登城楼》

可谓是慷慨悲壮、苍凉激越,宾王坚信“正义之师”终将取得胜利,同时,还写就了那篇文震铄古今的千古檄文《讨武曌檄文》。

此文骈四俪六,对仗工整,用典切实,笔力强健,气势恢弘,被后世称作“古今第一雄文”,与王勃的《滕王阁序》一起,并称骈文双壁,开篇就历数武则天的滔天罪行:

洎乎晚节,秽乱春宫。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 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

从出身的低微到私生活的混乱,从人性的灭绝,到谋权篡位的政治野心,引经据典,逐一谩骂,言辞无所不用其极,怎么狠怎么来。

骂人不怕飙脏话,就怕有文化,这篇“千古第一骂”,很快传到了武则天的眼前,可武则天一路走来,背负了多少骂名,《新唐书》记载,武则天非但不生气,反而拍案叫绝,不断感慨:都说野无遗贤,可此人有如此之才不用,宰相过也!

檄文写得好,但徐继业却不给力,短短几个月,叛军就被朝廷剿灭,徐敬业被杀,株灭九族;反动文人骆宾王下落不明,生死未卜。

关于宾王的下落,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朝野佥载》说骆宾王是投江而死,《新唐书》本传则说他“亡命不知所之”。《本事诗》更是有鼻子有眼地说:革命军失败,徐敬业和骆宾王逃亡。

更多的民间传说是,徐敬业在衡山出家,九十多岁才去世。骆宾王遍游名山,出家灵隐寺,后来还有了续诗宋之问的故事。

再看骆宾王的一生,本可以做一个岁月静好,文采斐然的安静才子,最后却偏偏要卷进那诡谲难测,并不擅长的风云场,最后落下个让人唏嘘的下场。

纵观骆宾王的仕途经历,他的不顺遂主要还是因他性格的原因所致。惯守清流门风,过于耿直,喜欢讽谏时事,在官场中不知变通。而他真正的悲剧则是从那一场反叛开始,武皇无疑是欣赏他的,而他若甘为人臣,为国尽忠,大展抱负也是极有可能。

一失足成千古恨,一代名士,在公元684年战乱之后的的夜晚,永远隐匿在江湖的风浪之中,直至消散并化解于历史的尘埃。

关于最后的结局,或许并不重要,被杀也好,皈佛也罢,宾王无疑是那个时代一束独自绚烂的花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