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风云人物 > 正文

输掉了长平之战的赵孝成王,为何还敢跟秦国对抗?

赵孝成王大家都熟知吗?接下来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

最近《大秦赋》的热播,让战国时期的历史再次呈现在大家面前,也促使很多战国人物的形象更加栩栩如生了。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相对于三国时期的人物,战国时期的人物往往不太生动形象,这其实和反映战国时期的影视作品相对较少存在一定的关系。当然,伴随着《大秦赋》等电视剧的出现,战国时期的事件和人物,显然会获得更多的关注。

在《大秦赋》中,赵孝成王是不容忽略的人物,因为正是他用赵括取代廉颇,导致赵国在长平之战中一败涂地,损失了40多万大军。当然,赵孝成王也并非一无是处。长平之战后,尽管赵国元气大伤,但是他依然敢和秦国死磕,从而打赢了更为关键的邯郸之战。

首先,在《大秦赋》第一集中,公元前259年,秦王稷发兵攻赵,开启了长达三年的邯郸之战。第三年战事愈烈,秦王稷之孙、安国君之子嬴异人已在赵为质八年,娶妻赵姬、生子嬴政。嬴异人与申越谈论秦赵战局及自身处境,嘱托申越保护赵姬母子。赵相平原君怀疑吕不韦与嬴异人预谋不轨,吕不韦觉察到危险,深夜至异人宅邸,与申越分别带公子异人、赵姬母子出逃。吕不韦欲出邯郸城时被阻,几经周折城门吏放其出城。李坚奉王命搜捕嬴异人及其家人。

对于电视剧中呈现的这一情节,所在的历史背景就是秦国和赵国的邯郸之战。而要说到邯郸之战,自然不能忽略邯郸之战前的长平之战,因为这两场战役的间隔时间非常短暂,并且产生了紧密的联系。至于本文所要说的赵孝成王,自然是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的主角。

赵孝成王赵丹(?—公元前245年),嬴姓赵氏,名丹。赵惠文王之子,东周战国时期赵国第八代君主。公元前265年即位,史称“赵孝成王”,在位21年。在战国历史上,各个君主的在位时间相对短暂。所以,对于赵孝成王来说,在位时间超过20年,这在赵国历史上,已经可以说是在位时间较长的君主。

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秦国进攻赵国,攻下了三座城。由此,非常明显的是,赵孝成王刚刚即位的时候,秦国就给了他一个下马威。不过,这并没有吓倒赵孝成王。赵孝成王四年(公元前262年),赵孝成王派大军接收了上党郡。彼时,秦国派兵辛苦进攻韩国,本来认为上党郡已经是自己的盘中餐了。没想到最后被赵国不劳而获了,这让秦昭襄王十分愤怒。过了两年,秦国又派左庶长王龁围住了上党郡。围绕着上党郡的争夺,秦国和赵国不断增加兵力,最终爆发了长平之战。从这一角度来看,长平之战的爆发,既有偶然因素,也有必然因素。

根据《史记》等史料的记载,长平之战,是秦国大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大军发生的战争。长平之战发生时间是公元前260年5月至10月。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此战是秦、赵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决定谁才是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诸侯国。

在长平之战的初期,秦国数战连胜,致使赵军损失惨重,战场上的局面对赵国极其不利。赵孝成王由于战争接连失利,遂求和秦国,不成被戏耍,再加上廉颇固守不战使赵国蒙羞。秦国发现赵国固守不战,便派人散布廉颇投降的谣言并扬言秦不怕廉颇,怕的是赵奢(曾大败秦国)之子赵括。

于是,在这个关键时刻,赵孝成王做出了错误的决策,他不听虞卿和蔺相如等的谏言,执意起用赵括代替廉颇;赵括遵照赵孝成王意图,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更换将吏,组织进攻。秦国暗中任命名将白起为统帅,白起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切断赵军粮道,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

在战国甚至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上,40多万大军的阵亡,都是不可承受的损失了。比如三国时期的蜀汉,仅仅是夷陵之战损失了5万兵马,就从此一蹶不振,成为三国中最弱小的诸侯国。所以,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一统天下的进程,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至此秦国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并且,此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

对于长平之战的失利,赵括固然应当批评。但是,就赵孝成王这位君主,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赵国在这一刻走向灭亡,那么,赵孝成王无疑会成为后主刘禅一样的君主。不过,赵孝成王最终拯救了自己,也挽救了奄奄一息的赵国。

公元前259年11月,秦国派王陵带领秦军进攻赵国邯郸城,邯郸之战开始。由此,非常明显的是,秦昭襄王想要一举消灭赵国,所以在长平之战后,他没有给秦军将士更多的休整时间,而是立即发动了一场规模不输长平之战的战役。在被秦国大军包围之后,赵国上下可谓人心惶惶,毕竟己方刚刚损失了40多万精锐士卒,现在不仅兵马短缺,更面临着秦国大军的重重包围,几乎没有胜算。因此,如同赤壁之战前的江东一样,赵国同样处在了投降了边缘了。

最后,不过,对于赵孝成王来说,身上流淌着尚武的血液,在巨大的压力面前,他没有放弃抵抗,而是痛定思痛,重新启用了廉颇这位老将。在邯郸之战中,廉颇率赵军顽强抵抗,赵相平原君赵胜亦散家财于士卒,编妻妾入行伍,鼓励将士和百姓共赴国难,王陵战至第二年,仍不能取胜。秦国增兵十万支援王陵,秦军五校阵亡,秦昭襄王命白起接替王陵为帅,白起称病推辞。秦昭襄王改令王龁接替王陵为主将,增兵十万继续围攻邯郸。秦军死伤过半,仍不能拿下邯郸 。当然,到了公元前257年,在秦国损兵折将的时候,邯郸城内也是粮食耗尽,赵孝成王被迫向魏、楚两国求救。

公元前257年12月,魏、楚两国大军先后进抵邯郸城郊,进攻已经疲惫不堪的秦军。赵国守军配合城外魏、楚两军出城反击。在三国大军内外夹击之下,秦军大败,损失惨重。由此,长平之战后,赵孝成王没有畏惧,继续和秦国死磕,终于打赢了邯郸之战。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邯郸之战严重地消耗了秦国的实力,造成秦国大军接近20万人的伤亡,从而推迟了秦国一统六国的步伐。换而言之,如果不是邯郸之战的失败,秦昭襄王或许就要取代秦始皇的位置了,也即战国时期会在秦昭襄王手上结束了。从这一角度来看,赵孝成王不仅实现了自我救赎,也影响了战国时期的历史走向。对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