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时期,家中经济条件差的学子是如何筹集赶考所需盘缠的?
说到明朝。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知秀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在古代的封建社会中,科举制度的出现无疑是天下学子的福音,如果能够金榜题名,将意味着结束自己数十年的寒窗苦读,迎来自己的仕途,这是天下所有读书人都梦寐以求的事情。因此,进京赶考对学子们来说就是一次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意义重大,但是如果是寒门学子,家中经济条件差,从外地远赴京城,需要大量的盘缠,那在宋朝时这些寒门学子是怎么筹集赶考时所用的盘缠呢?
因盘缠之难,弃考者不在少数
宋朝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宋代的科举制度相比较前代的科举来说,更为开明与合理,例如宋朝的科举扩大了取士的范围,寻常的百姓也可以参加科考。依照当时科举的规则,学子们乡试成绩合格后,下一步就要到京城参加省试了。
受到科举制度的影响,平民子弟中参加乡试并通过的人大有人在,但是如果学子自身的家境贫寒,即便是自己的成绩优异,往往也并不一定能够去赴京再考。因为这一路的盘缠就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大难关,而且到了京城之后,衣、食、住、游样样都需要钱。所以当时有很多已经通过乡试的学子,因为自身的经济原因最终不得不放弃掉进京赶考这个机会,弃考的人中以四川、岭南地区为多,原因无非就是距离京城路途遥远,路不好走,所需要的盘缠更多罢了。
官府赞助,学子筹集
学子们中出现这样的情况,重文轻武的宋朝肯定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为了缓解寒门学子们赴京时的盘缠不足的问题,宋太祖曾经下令印出专用的“官券”,赴京赶考的学子们凭借此券可以在赴京沿途中得到各级官府的食宿招待,这种“官券”的出现解决了当时很大一部分寒门学子的经济困难问题。
等到了宋徽宗时期,徽宗曾经下令地方各级官府承担所有进京赶考学子们的费用,使得寒门学子进京赶考的费用成为了“公费”。当然除此之外,也会有学子自己筹集资金的,封建社会中读书人所处的士大夫阶层永远都是受人所尊敬的,筹集资金往往更容易一些,对于那些勤奋好学经济困难的学子们,同乡同族往往都会出资赞助一笔。
“贡士庄”与“义约”,相助寒门学子
据《龙阳县志》记载:“易金市屋,日僦月储,为贡士资。”
北宋灭亡后,南宋变得岌岌可危,经济上也变得萧条,无法再向以前那样对赶考学子们进行“公费”的优惠政策,于是很多地方出现了一个名叫“贡士庄”的模式,有的是民办,有的是官府办的。这个“贡士庄”中有田地、有房产,还有人专门负责管理,将每年收益的田赋、房租等利润收集起来,来补贴当地学子赶考时的花销。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公益组织、慈善机构”,不过“贡士庄”所服务的对象只限于本地户籍的学子,对自身资产和发放有明确的规定,也有着自己的管理制度。
在民间,有的地主乡绅也会通过一种名为“义约”的方式来资助这些学子们,这种“义约”往往是由当地的地主乡绅或是在外做官的人发起,地方官员、宗族成员等等或多或少的都会捐助一些财物,捐助的这部分财物资助于寒门学子赶考时的费用,而且长期的“义约”还有一套按照约定形成的管理制度,例如就像赶考的学子们可以得到“义约”的资助,但是考中进士日后腾达了也要出资来回馈家乡的“义约”,以此来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可以说,“贡士庄”和“义约”的出现解决了部分寒门学子的赴京赶考的经济难题,也不在因为囊中羞涩从而放弃这一步登天的机会,当然这样也为选拔人才提供了一个更为公正和宽阔的平台,是值得推崇的。而这些寒门学子筹集费用的多种方法,也是在侧面反映出了古代学子科考之路的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