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人选了李纨做儿媳妇的原因是什么?
大家好,说起王夫人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通篇《红楼梦》,没有王夫人和李纨交流的场面。但这,并不能证明李纨不是王夫人选的。也许人家婆媳俩私底下有交流呢?也许她们原来很要好,后来产生了矛盾,才隔阂起来的呢?也许王夫人选定了媳妇,过门以后却不大和睦呢?
不能从王夫人与李纨的冷淡关系证明,但我们仍可以认定,李纨并不是王夫人选的儿媳妇。首先,贾珠的婚事,根本不是王夫人的决定范围。
不错,王夫人非常自诩对儿子的严格教育:“我何曾不知道管儿子?先你珠大爷在,我是怎样管他?”贾珠多半并不像元春宝玉跟着贾母长大,而是从小就在王夫人身边,像赵姨娘和贾环那样。睿智而慈祥的贾母,也不像宫斗戏里的恶婆婆,动不动就把孙子夺到自己身边。相反的,贾母收留的往往是不受重视的女儿和次子,以及原生家庭不健康、不完整的孤儿们。
跟着王夫人长大,也并不表示王夫人能决定贾珠的婚事。贾珠是“珠大爷”,是荣国府里的长孙——贾赦可能有过一个长子,但是早夭了,剩下的孙辈以贾珠为长。
不仅是年长,而且贾珠从小好学,读书上进,是荣国府的希望所系。所以他的婚事,也一定会是荣府上下集体关注的大事。
贾母对刘姥姥说自己“不过嚼的动的吃两口,困了睡一觉,闷了时和这些孙子、孙女儿玩笑一回就完了”,已经处于退休状态。但这仅仅是近些年的事情。王夫人“本来老实,又生的多病多痛”,如果没有王熙凤的协助,她的才干并不足以支撑荣国府。
另一方面,王夫人也并不贪权。遇到什么事,她不是“问老太太在那里,就在那里罢了”,就是“不知老太太拣那里好”,既不想出风头,也不愿担责任。
一面是睿智、能干、老当益壮的老太太,一面是才短、体弱、遇事退缩的儿媳妇,到嫡长子的婚事时,你猜谁会做主?
问题在于,不止是婆媳两端,还有贾政呢。贾政是“起初天性也是个诗酒放诞之人”,是到年迈才“名利大灰”的。当初他“诗酒放诞”之时,又“欲以科甲出身”,对科举深感兴趣;自己失去了机会,就督促儿子努力读书,“十四岁进了学”——他会在儿子的婚姻大事上如何选择?难道也像对宝玉一样“老爷先还管,如今也不敢管了”吗?
贾政肯定会管贾珠,也有可能管到贾珠的婚姻。贾母没有亲自抚养贾珠,王夫人不喜弄权,但她俩在贾珠的婚事上同样有建议权。从这个角度来考虑,是没办法判断选定李纨的决策人的。
让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李纨“亦系金陵名宦之女”“族中男女,无有不诵诗读书者”,显然李家也是世家大族,比贾王史薛差不了多少。
门子给贾雨村的护官符上,并不只有四家,因为“雨村犹未看完”就有事打断了。可以想象,李家也一定在护官符上,因为李家也是金陵人,而且符合“本省最有权有势、极富极贵的大乡绅”的条件。
门子又告诉贾雨村:“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俱荣”,可见李家虽然有权有势,却与“这四家”并不亲近。可能是因为书香清贵,看不上军功出身、未“从学业发迹”的贾家。
既然不亲近,李家与贾家的女眷就不会有太多来往。那么,贾母与王夫人根本无从深入了解李纨的条件,是否符合“模样儿性格难得好的”的要求。两家是如何结亲的?
贾珠十四岁进学,在平常人家也难得罕见,何况是军功世家出身的少年?李守中曾为国子监祭酒,正好管理学业科举。当然一个刚刚进学的少年,不过是个秀才,还入不了国子监祭酒的法眼;但是再加上“国公府公子”的身份,是不是就不一样了?
张爱玲《半生缘》里写一位富家小姐择偶的困难:“择婿的范围本来只限于他们这几家人家的子弟,但是年纪大的太大,小的太小,这些少爷们又是荒唐的居多”,结果“一向不把世钧放在眼里的”石太太,“看来看去,还是世钧最为诚实可靠”。
李守中也有同样的为难。天下英才虽多,总是自根知底的为好。总不成把宝贝女儿,嫁给张华、王狗儿之类的穷人家吧?现放着少年有才的国公府公子,其父为人为官也算中规中矩,就是难得的佳婿人选了吧?
李守中看中了贾珠,并不需要亲自向贾政说明,只要通过朋友、同事略微示意。贾政一向羡慕书香,“原欲以科甲出身的”,怎么会不接国子监祭酒抛出的橄榄枝?儿女亲事,应该是由双方父亲决定的。而贾母与王夫人知道了,只会赞同,不可能反对。
贾珠死后,李家亲戚与贾府来往相当疏少,连寡婶都不愿留住,“李婶虽十分不肯,无奈贾母执意不从,只得带着李纹、李绮在稻香村住下来”,不久还是搬走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李家从来看不起贾府,两家的女眷也从来不在一个圈子里活动。
被李守中看中的,只有贾珠一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