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圣陆羽,从弃婴到后人敬仰的圣人他经历了什么?

大家好,说起茶圣陆羽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圣”在汉语当中常被用来代指贤能和在某方面有突出成就的人,举例来说,李白被称为“诗圣”、吴道子被称为“画圣”,张仲景则被称为“医圣”。能够得到“圣”的美称,无疑证明了这些人物在各自领域的巨大成就和贡献,而令人想不到的是,众多圣人当中,有一位不但相貌丑陋、说话结巴,还曾是弃婴,他便是“茶圣”陆羽。

陆羽大约生于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因为自小遭到遗弃,就连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哪里人。不过,他被发现于复州竟陵,也就是今湖北天门市一带的龙盖寺,或许其出生地离那里并不遥远。而陆羽被遗弃在寺院附近时,担任住持的正好是宅心仁厚的智积禅师。

相传,一日智积禅师来到寺院附近的西郊时,看到了一座石桥下一堆大雁守护着襁褓中的陆羽。本着慈悲为怀的宗旨,他将陆羽带回了寺中,因为婴儿需要喝奶,他便又找到了一户姓李的人家,请求他们帮忙养育一段时间。被李家收养的这段时间,陆羽被取名为“季疵”。

陆羽长大一些后,收养他的李家举家返回了故乡,他则又回到了龙盖寺,侍奉在救了自己命的智积禅师身边。见陆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姓名,智积禅师便按照“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的爻辞为其取名“陆羽”,又以“鸿渐”为表字。智积禅师喜爱喝茶,而陆羽跟在其身边,也学到了许多关于茶的知识,这在年幼的陆羽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

十二岁那年,陆羽离开了龙盖寺,他因为相貌丑陋而谋得了一份担任丑角演员的工作,而聪慧的他很快在戏班里学会了编曲、编剧。陆羽的才华让被贬到竟陵当郡守的宗室大臣李齐物眼前一亮,在后者的安排下,陆羽得以拜入名师门下,学习了七年的文化知识。

在《全唐诗》中,收录有陆羽的一首《六羡歌》,其诗写道:“不羡黄金盏,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从诗句当中可以看出,经过坎坷人生的磨砺和在龙盖寺中淡泊名利的修行,陆羽并不像当时的大多数人一样追求名利,而是热爱自然、钟情于自己所爱之物,这对其日后的研究大有裨益。

安史之乱爆发后,陆羽跟随着难民四处迁徙,他途径长江中下游及淮河流域一带,实地考察了各地的茶叶、泉水等情况。据张又新在《煎茶水记》中的记载,他甚至还为各地的泉水划分了等级,可见其对茶道钻研之深。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陆羽来到了苕溪,也就是今浙江湖州一带,并定居了下来。在隐居期间,他着手开始了《茶经》的编撰工作,他结合前人经验及自身实践,将茶的起源、功效、分类,以及采茶、制茶、饮茶的工具、方法等学问悉数记录其中,完成了共三卷十节,约七千字的茶叶专著,这也是全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全面的茶叶专著。

在《茶经》当中,陆羽创造性地提出了“煎茶法”,这改变了原本茶叶只是小部分人爱好的局面,让更多人也得以品尝到茶的美好。《茶经》一经推出后,迅速改变了许多人的日常习惯,以至于一时间“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如今我们在品尝各种各样的茶时,不应该忘记陆羽的巨大贡献。

在自传当中,陆羽曾用诙谐幽默的语气介绍自己道:“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对于自己的凄惨命运和身体缺陷,他并没有感到自卑和忧愤,而是刻苦钻研茶道,用自己的研究成果造福世人,也为自己留下了“茶圣”、“茶仙”、“茶神”等盛名,以及数不清的赞美和传说故事。

孟子曾经说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以这个标准来看,或许上天确实是为了“降下大任”,才会让陆羽从小经历各种各样的磨难。可贵的是,尽管命运对他不公,但陆羽却能够始终保持乐观积极、淡定从容的心态,并靠着自己持之以恒的热爱和钻研让后人永远铭记着他的名字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