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襄子和赵惠文王,废长立贤上位,最终成为一代雄主
今天知秀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赵襄子和赵惠文王是如何上位的,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原本只是晋国大夫的赵、魏、韩取代了晋国的位置,并列为战国七雄之一,在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赵襄子生在赵国开国国君赵籍之前,但他为赵国的创立奠定了基础;赵惠文王是赵国第七代君主,虽然背负弑兄、饿死父亲的罪名,却也能够成为雄主的代表人物之一。赵襄子和赵惠文王都是通过废长立贤而上位的,他们都是怎样成为一代雄主,带领国家繁荣昌盛呢?
一、庶子出身,简襄之烈
说起赵襄子,就绕不开其父赵简子赵鞅,在鱼龙混杂、杀机四伏的晋国政坛中,年纪轻轻的赵鞅不得不接过关乎赵氏宗庙兴亡的重任,并从中杀出一条血路。赵襄子原名赵毋恤,因为母亲是从妾,又是狄人之女,还没有什么见识,使得赵襄子可以说是赵鞅众多子嗣中地位最卑微的,就连从父亲那里分到的父爱都少之又少。但赵襄子并不是一个就此任命的人,他从小就敏而好学,不似诸兄纨绔,久而久之就进入了当时赵鞅最器重的家臣姑布子卿眼中。姑布子卿以善相取信于赵鞅,也有心向赵鞅推荐这个最不得宠的儿子,但苦于没有办法。一次,赵简子让姑布子卿给诸子面相,姑布子卿看了一圈,叹了口气说:“无为将军者”。在政坛上摸爬滚打多年的赵鞅一直保持着一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应有的沉着冷静和战战兢兢,但听到姑布子卿的话后也倒吸一口冷气,急忙问道:“赵氏其灭乎?”姑布子卿这时顺势推荐赵毋恤,并说出了近乎决定赵鞅后继者的话来:“天所授,虽贱必贵”。
在经过一番考校后,赵鞅终于认定赵毋恤是赵氏大业难得的继承人,于是废掉原来的世子,也就是自己的长子赵伯鲁,破例立毋恤为世子,赵鞅死后,赵毋恤也承袭了赵鞅的晋卿之职,史称赵襄子。赵襄子一上位,就对赵鞅垂涎的代国下手,“虑所以取代,乃先善之”。代君好色,赵毋恤便把姐姐嫁给他,又献上各种奇珍异兽,“弟姊已往,所以善代者乃万故”。后来趁着代国没有防备,赵襄子兴兵伐代,一举占领代国,尽得其地。
赵襄子与其父赵简子赵鞅并称“简襄之烈”,他不仅继承了父亲那般冷静残忍,同时也发扬了其父振兴宗族的夙愿。当时的晋国六卿只剩下四家,其中智氏最大,其家主智伯瑶想要进一步削弱三家的实力,于是借口恢复晋室的霸业,向三家空口套取一个万户之邑。魏、韩都知道这是智伯意在削弱别家,但还是上交了。只有赵襄子严词拒绝,还在关键时刻策反魏韩,一起消灭了智氏,并吞并了大量土地,为后来的三家分晋奠定了基础。
二、人心难测,弑亲而立
与赵襄子一样,赵惠文王也有一个强大的父亲。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后,加上当时的战国七雄中仅有赵国没有处于连续混战的状态,因此赵武灵王心生壮志。但赵武灵王的雄心壮志却因为一名叫吴娃的女子而转移,吴娃在短暂的一生里为赵武灵王带来了无限的快乐,却从来没有求过赵武灵王一件事,让这位雄主有些失落,所以当吴娃死前求赵武灵王立儿子赵何为太子时,赵武灵王痛快答应了。赵武灵王二十七年(前299),正值壮年的赵武灵王将王位禅让给赵何,打算自己与赵何分管军事和政治。但随着对长子赵章与其母的愧疚,加上赵国因为不插手中原事务隐约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的一家,赵武灵王的雄心壮志又回来了,一生追求荣誉的赵武灵王又有些不甘寂寞了,想要重新夺回自己曾经放手的权力。
于是赵武灵王提出将赵国一分为二,把代郡分给长子赵章,让他也称王。为王几年,赵何也培养起了身为一国之君该有的气概,因此不愿将本来坐稳的王位乖乖奉还,于是春秋战国时常见的血亲相残的戏码再度上演。由于赵何早有准备,赵章原本打算刺杀赵何,以奉赵武灵王之命的名义称王的打算失败,兵败被杀,赵武灵王也饿死在自己的行宫之内。然而两位血亲的死,却让一位新王得到了成长。
三、贤明君主,强盛一时
抛开弑杀血亲这一污点,赵惠文王几乎可以算是“完美”的国君了。赵惠文王善纳忠言,从谏如流,在面对强势的秦昭襄王时,他接受了廉颇和蔺相如的意见,不顾个人安危而选择以大局为重。同时,赵惠文王知人善用,不仅成就了勇武率直、知错必改的廉颇和智勇双全、宽宏大量的蔺相如这对因为“将相和”而广为传唱的名将贤相,也提拔重用了一大批名人。不仅如此,赵惠文王对臣属赏罚严明,有理有节。廉颇作战有功,赵惠文王就封他为上卿;蔺相如完璧归赵,不辱使命,赵惠文王就封他为上大夫,渑池之会上蔺相如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赵惠文王也是立刻将他封为上卿;曾经推荐了蔺相如的宦者令缪贤因为犯事想要叛赵投燕,但当他“肉袒负斧质请罪”时,赵惠文王也赦免了他。
赵惠文王这番礼遇下属自然也收获了极大的回报。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廉颇披坚执锐,“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赵惠文王二十年(前279),廉颇向东攻齐,破其一军;赵惠文王二十三年(前276),廉颇攻魏国,取得几邑;赵惠文王三十年(前269),赵奢率兵增援阏与,大败秦军。在赵惠文王在位期间,赵国一跃而上,越居山东六国之首。
赵襄子和赵惠文王近乎拥有着明君雄主该具备的所有品质,并在残酷的兼并战争中完美展示出来,艰难却坚定地推动赵国向前发展。赵襄子没有经历赵惠文王这般多变难测的夺位风波,但从他不传位给自己的后人,而是立长兄伯鲁之孙为太子一事上,赢得当时人们的敬重。赵惠文王虽然有着弑杀血亲的污点,老师肥义也因此丧命,但经过这番洗礼,赵国迎来了一位更加强大的国君,何其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