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灭亡是因为外忧内患 内患指的是什么

今天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东晋灭亡,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导语:朝代歌中所唱: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特别是西晋和东晋两个时代,中国空前的混乱,不但门阀分立,而且周边的少数民族也伺机而动,最终因为西晋的"八王之乱",而导致"五胡乱华",东晋也因此走向了灭亡。

可以说东晋的灭亡,是因为外患内忧造成的。所谓外患,就是周边的少数民族的崛起,而进行的侵华战争。而所谓的内患,则是因为当时的空谈之风和门阀制度。我们分别用以下三点展开论述。

五胡乱华

所谓的五胡,是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少数民族部落。在西晋灭亡之后,这五个民族纷纷占领地盘,自立为王,各自称帝。并且彼此之间形成了默契,就是对战乱中的晋朝虎视眈眈。

其实早在西晋灭亡前期,这些少数民族就蠢蠢欲动了,当时晋惠帝在位,当朝太子写下了著名的《徒戎论》,专门论述对周边少数民族的治理。但是当时的晋朝还处于鼎盛时期,没有把这些少数民族放在眼里,所以太子的论述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有一个姓蔡的王公大臣说,晋朝只顾眼前的利益,不顾以后的祸害。

后来晋朝自己内部出了个"八王之乱",给了这些少数民族伺机作乱的机会,他们呢纷纷打入西晋的都城洛阳,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西晋的皇帝和王公大臣为了躲避战乱,只得迁都南下,历史上称这次迁都为"衣冠南渡"。

东晋建立之后,就像没有作为的南宋一样,偏安一隅,没有收复河山的决心。唯一一次北伐胜利,就是著名的淝水之战。当时前秦的苻坚率领80万士兵攻打东晋,眼看就要渡过长江了。这可是触碰了东晋的底线,在亡国的预警下,东晋的政府才开始警觉起来,派出当时的门阀势力代表谢氏代表东晋出征。双方在淝水狭路相逢。此时谢氏面临就要渡过淝水的敌军,立即隔水放箭。正在渡江的敌军本就身手笨拙,纷纷中箭,战败而逃,东晋取得了北伐之战的唯一一次胜利。

然而这次战役并没有阻止东晋的灭亡,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做了缓冲。因为当时东晋的内政制度和社会风气也是混乱不堪。

门阀制度

东晋所谓的门阀制度,就是国家由有名望的氏族大臣和皇帝本家共同管理。当时东晋的社会,门阀势力已经崛起。当时有一个说法,就是"王与马,共天下。"而这王,指的并不是皇帝,而是琅琊王氏,马则是司马家族。可见当时门阀的势力有多强大。

这些门阀之间还互相政治联姻,达到一荣俱荣的目的。这让人想起国民党执政时期的四大家族。当时东晋的门阀势力,几乎垄断了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影响力堪比皇帝。上文中提到的淝水之战,奉命出征的谢氏,就是当时知名的门阀之一。

这在今天看来,其实是很先进的,类似于西方的民主选举制度,政权采用了分离的设置。但是这种制度放在封建中国,是很不合的。因为这样会分散皇权的势力,导致门阀割据,管理会更加混乱。

空谈之风

当时社会的风气也很不好,例如比较典型的"竹林七贤",就是这种空谈之风的起源。有后人论断,如果不是"五胡乱华",就凭这种空谈之风,晋朝的寿命也不会长久。

这"竹林七贤"中,喜欢弹琴的嵇康,弹奏《广陵散》声名远播,但是本人非常的人性自由,最后得罪了朝廷,被司马氏所杀。

竹林七贤中的阮籍,也是不遵从道德礼法,喜欢长啸饮酒,在他的文章《大人先生传》中,他曾经大骂当时的氏族大夫。

还有喜欢喝酒的刘伶,每天都是无酒不欢,醉生梦死。此外,还有王戎等人,都是空谈之辈。这竹林七贤中,不只是存在着反对门阀氏族的人,也有出身就是门阀氏族的人。可见当时这股空谈之风影响之广泛。这些人一开始凭借一些文采,名声很大,所以就被朝廷征用,去当官。结果没有一个有建树的,最后都被罢免了。

最出格的一位当属竹林七贤中的王衍,晋武帝听说此人很有才学,职位给到了尚书令与他,这在当时可是最受待见的文人了。可是这个王衍每天都不理朝政,谈论的都是些虚无缥缈的思想,最后也被罢黜了,他还因此得了一个外号:信口雌黄。这个成语也是从他那里来的。

结语:

所以说东晋王朝的覆灭,除了周边少数民族的侵略之外,与当时政府的管理模式和社会的不正之风有很大关系。这些教训对于当下的执政者,也是很有借鉴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