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庵遗书》的作者是谁?主要内容是什么?

《晓庵遗书》是明末清初著名天文学家王锡阐的天文学著作集。王锡阐生前著作宏富,但无力刊刻,仅有抄本传世。王氏卒后,其弟子、好友潘耒曾汇辑有《晓庵遗书》一书。但此书是否刊刻,收录内容如何,均已无可考。王氏著作《晓庵新法》6卷曾被录入《四库全书》。此书和王氏另一著作《五星行度解》1卷后均被收入《守山阁丛书》和《中西算学丛书初稿》。其他著作仍以钞本流传,颇有散失,直到光绪年间,德化李氏刊刻《木犀轩丛书》时,始汇刻《晓庵遗书》15卷于其中。该本《晓庵遗书》除收有潘耒等的序文外,正文有《晓庵新法》6卷,《历表》3卷(按,实为3册,王氏并未分卷),《大统历法启蒙》5卷,《杂著》1卷。《杂著》中包括《历策》、《历说》(5篇)、《日月左右旋问答》、《五星行度解》、《推步交朔序》、《步交会》附陈献可推算的一次月食算例、《测日小记序》,末附有王锡阐好友、潘耒之兄潘柽章(力田)的《辛丑历辩》一文。由潘耒序和附有潘柽章的文章二事,可以推测,《木犀轩丛书》本《晓庵遗书》和潘耒当年所编当有某种渊源关系。

王锡阐(1628-1682),字寅旭,号晓庵,又字昭冥(肇敏),号余不,别号天同一生,江苏省吴江县人。17岁时逢明朝灭亡,他投河殉国,遇救不死,又绝食7日,在父母强迫下不得不重新进食。遂弃去举业,无意仕进,以大明遗民自居。与著名遗民学者顾炎武、吕留良等交往。生活清苦,但致力于天文历法之学,数十年孜孜不倦,达到很高成就,在当时已有名望。

王锡阐最重要的天文学成就反映在《晓庵新法》一书中。全书共分6卷。第1卷讲述天文计算中所需的三角函数知识,其中有三套等分圆周的方案:西方的360°、中国古度(但王锡阐把传统的365.25度改成365.25655932度,即恒星年长度)和王锡阐自己发明的384爻方法。并定义了正弦、余弦、正切等概念(名称与今不同)。第2卷以崇祯元年(1628)为历元,“以南京应天为里差之元”即经纬度起算点,列出大量数据。其中有些是基本天文数据,如回归年(岁周)、朔望月(月周)、岁差等,大部分则是导出常数。又给出了二十八宿每宿的黄经跨度和距星黄纬。第3卷讲述推求朔望、节气时刻和日月五星位置之法,兼用中国传统天文学方法和西方天文学方法。第4卷研究昼夜长短,晨昏蒙影,月亮和内行星的相,以及日、月、五大行星的视直径等。其中不少结果已和今天的球面天文学一致,但王锡阐纯用文字表述,故今人不太容易领会。第5卷很重要,先讨论时差和视差,再进而给出确定日心与月心连线的方法,称为“月体光魄定向”,这是王锡阐首创的方法。第6卷先讨论交食,其中对初亏、复圆方位角的计算与“月体光魄定向”一样。随后用相似方法研究金星凌日,给出推算方法。又讨论了凌犯,包括月掩恒星、月掩行星、行星掩恒星、行星互掩等情况。金星凌日和凌犯的计算,皆为中国前代天文历法著作中未曾有过。除上述6卷外,王锡阐在本书自序和正文中曾多次提到“补遗”,但这部分可能已佚失了。

王锡阐的另一 重要著作《五星行度解》的风格与《晓庵新法》迥异。全书采用西方天文学方法,以西方的小轮体系来表达,并有示意图6幅,非常明白易懂。此书是为改进和完善作从《崇祯历书》理论基础的第谷(Tycho)宇宙体系而作的。王锡阐在书中建立了他自己所主张的宇宙几何模型。王锡阐还在书中提出了水内行星的概念,他认为这有可能解释太阳黑子的成因。

《晓庵遗书》中所保存的其他论文,主要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即是王锡阐积极参与清初天文历法的新旧(西中)之争。这主要反映在《历策》等文章中。他认为当时西法在天文历法界大占上风,并不是因为中法差,而是由于中法掌握运用不得其人,“旧法之屈于西学也,非法之不若也,以甄明法意者之无其人也。”(《历策》)他又认为当时传入中国的西方天文数学方法是源于中国的,“今者西历所矜胜者不过数端,……孰知此数端者悉具旧法之中,而非彼所独得乎!”(《历策》)因此他大力主张在历法上“熔彼方之材质,入大统之型模”。

《晓庵遗书》有潘耒作的序,对王锡阐的成就备极推崇。清代最著名的天文数学家梅文鼎也对王锡阐的天文学著作非常钦佩。当时有“南王北薛”(凤祚)之称,但梅认为王高于薛。后来阮元将梅、王并列,认为“王氏精而核,梅氏博而大”。《晓庵新法》中的成就在清代已得到肯定,《御制历象考成》中采用了他的“月体光魄定向”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