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与安南国在洪武期间的关系如何?有何变化
大家好,说起明朝与安南国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十月,大将军徐达、常遇春率领的北伐明军攻克元大都。末代皇帝妥懽帖睦尔仓皇出逃,元朝在中原的统治就此终结。收到捷报之后的朱元璋心情大好,接下来他要像一个真正的大一统王朝皇帝那样,思考如何维护与发展和前元藩属国之间的关系。对于中原王朝来说,由于地理接壤的关系,最重要的两个藩属国一个是高丽国(后来的朝鲜),另一个就是安南国(领土位于今越南中北部地区)。今天笔者就结合史料,探究一下明太祖洪武年间明朝与安南国之间关系的起伏。
洪武年间安南国王世系
明太祖朱元璋执政时间长达三十一年,这些年里面安南国王如走马灯似地换了一茬又一茬。为了便于大家理解,笔者先在此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陈日煃(又称裕宗陈暭,安南前国王陈日爌之子:病故)
陈日熞(又称昏德公杨日礼,陈日煃兄长恭肃王陈元昱养子:为臣下所杀)
陈叔明(又称艺宗陈暊,陈日煃之弟:后退位为太上皇并掌实权,病故)
陈煓(又称睿宗陈曔,陈叔明之弟:征讨占城国时战死)
陈炜(又称废帝陈晛,陈煓之子:为权臣胡季犛所废,并被杀)
陈日焜(又称顺宗陈颙,陈叔明之子:为权臣胡季犛所废,并被杀)
安南率先称臣,给明太祖留下良好印象
洪武元年十二月,朱元璋派出一个名叫易济的知府作为使臣,前往安南颁布诏书(不知这位易知府和百家讲坛那位知名教授之间是否有什么联系)。老朱在诏书中先简单介绍了一下自己的身份,随即告知对方大都已被攻破,如果想和平共处的,赶紧承认自己的正统身份。
(洪武元年十二月)壬辰,遣知府易济颁诏于安南,诏曰:昔帝王之治天下,凡日月所照,无有远近,一视同仁。故中国尊安,四方得所,非有意于臣服之也。自元政失纲,天下兵争者十有七年。四方遐远,信好不通。朕肇基江左,扫群雄、定华夏,臣民推戴,已主中国。建国号曰大明,改元洪武。顷者克平元都,疆宇大同,已承正统。方与远迩相安于无事,以共享太平之福。惟尔四夷君长、酋帅等,遐远未闻,故兹诏示,想宜知悉。—《明太祖实录卷三十七》
当时的安南国正处于陈朝末期,国王是陈日煃。对于朱元璋的威名,早前在其和陈友谅争霸之时,陈日煃便已有所耳闻。现在大明如初升之朝阳,光芒万丈,陈日煃自然不敢怠慢。他立刻派出少中大夫同时敏等人作为使臣到南京朝贡,并请求册封。要知道安南人虽然对内自称皇帝上庙号,但对中原王朝向来只称国王。现在请求明朝册封,就是表示尊明朝为正统。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六月,安南使团抵达南京。朱元璋看到安南臣服非常高兴,下旨册封陈日煃为安南王,赐以驼纽涂金银印。派翰林侍读学士张以宁、典簿牛谅随使团一同返回行册封礼。可惜陈日煃没有等到册封的那一天,甚至都没有等到安南使团抵达南京,就于洪武二年五月去世,临终前传位于其兄恭肃王陈元昱之子陈日熞。十月份的时候,张以宁等人抵达安南界。陈日熞派人迎接使团,并请举行册封礼。
这位张学士是福州古田县人,前元泰定四年(公元1327年)进士。文学擅名于时,人呼为“小张学士”。这位坚持原则的大明使臣认为既然皇帝原先册封的安南国王是陈日煃,今陈日煃既死,需向朝廷重新请封,自己无权擅作主张。陈日熞无奈,只得派出使臣和牛谅一起回南京请封,张以宁则暂留安南。
以宁等以十月至安南界,而日煃以夏五月先卒。 其侄日熞嗣立,遣其臣阮汝亮来迎请诏印,以宁等不从。日熞乃复遣杜舜钦等请命于朝,以宁驻安南俟命。—《明太祖实录卷四十三》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四月,杜舜钦等人抵达南京,向朱元璋告哀请命。由于陈日煃是第一个奉明朝为正统的藩属国国王,因此朱元璋对他的去世非常重视。不但亲自换上素服在西华门接见杜舜钦等人,还在给陈日煃的祭文中表达了自己沉痛的心情。随即派翰林编修王廉前往安南,册封陈日熞为安南国王。当然老朱也并没有忘记敲打安南国,他让王廉在途中顺道祭祀汉伏波将军马援庙。马援当年征讨交趾郡(安南前身)叛贼,称得上是威震交趾。
今年四月十四日,中书奏尔使臣杜舜钦等至,言尔已逝。使朕不觉顿足惊叹,西南藩邦贤王何去之速也!是用遣使往奠。—《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一》
安南内乱,朱元璋拒绝册封篡位者
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安南遣使臣阮汝霖来朝贡。礼部主事曾鲁发现表文上署名的安南国王并非之前册封的陈日熞,而是变成了陈叔明。感觉其中有诈的曾鲁立刻向上官汇报,并召阮汝霖进行质问。阮汝霖不敢隐瞒,称陈日熞已死,现国王为陈叔明。朱元璋对于安南自作主张的行为大为光火,下令将阮汝霖等赶回国,不许朝贡。
上曰:“岛夷何狡狯如是?”却其贡不受。—《明太祖实录卷七十二》
根据《大越史记全书》记载,陈日熞其实是恭肃王陈元昱的养子,原名杨日礼。杨日礼继位之后甚至想改回原姓“杨”,结果引起了陈朝宗室的极大不满。在一番内乱之后,杨日礼被杀,裕宗陈日煃的兄弟陈叔明最终登基称王。
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正月,陈叔明再次派出使臣来到南京向朱元璋谢罪并请册封。对于政治斗争的老手朱元璋来说,他根本不会相信安南方面的说辞,换句话说,他根本不相信陈日熞是病死的。因次老朱虽然接受了安南的朝贡,但坚决不同意册封陈叔明为安南国王。他以陈日熞死后国人应为其服丧为由,只允许陈叔明代理国事。
上曰:日熞既病卒,国人当为之服。叔明且以前王印视事,俟能保安疆境,抚辑人民,然后定议。—《明太祖实录卷七十八》
朝贡次数频繁,引发明朝反感
由于无法受到册封,名不正言不顺的陈叔明极为尴尬。为了摆脱困局,他以自己年老为由,向明朝请求由弟弟陈煓代理国事。此后陈煓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请明朝确立朝贡年限,经廷议之后朱元璋要求今后安南三年一贡,不许多来。
(洪武八年六月)甲午,安南陈煓遣其通议大夫阮若金等来请朝贡期。上令群臣议,皆曰:“古者诸侯之于天子,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蕃邦远国,但世见而已。”于是命中书省臣谕安南、高丽、占城等国自今惟三年一来朝贡,若其王立则世见可也。—《明太祖实录卷一百》
对于三年一贡,安南国自然是不满意的,朝贡对他们的好处当然比明朝要多多了。于是在第二年,陈煓再次遣使赴南京朝贡,以试探明朝的态度。对此朱元璋态度明确,三年一贡政策不变。而且朝贡之时不许多派使臣,多带贡物。老朱心里明镜一样,有贡有赐,贡的越多,赏赐越多,这种吃亏的买卖他老人家一向是不干的。
洪武九年五月甲寅朔,安南陈煓遣其通议大夫黎亚夫等来朝贡方物。上谓中书省臣曰:“诸夷限山隔海,若朝贡无节,实劳远人,非所以绥辑之也。去岁安南来请朝贡之期,已谕以古礼,或三年,或世见。今乃复遣使至,甚无谓也,其更以朕意谕之。番夷外国当守常制三年一贡,无更烦数来朝。使臣亦惟三五人而止,奉贡之物不必过厚,存其诚敬可也。”—《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六》
确定安南国迎接天朝使臣礼仪
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时任大明礼部尚书朱梦炎奏定遣使外国仪注并颁示天下。其中出使安南国的仪注如下:
使臣抵达明朝与安南国境之时,先遣人通知安南国王准备迎接天朝使臣。
安南国王预先派官员在郊外迎接使臣,王府正堂之中预设香案,使者休息的公馆中设龙亭彩仗。
使者至公馆,安南国王亲率众官至公馆迎接。鼓乐仪仗,众官及安南国王在前开路,使者于龙亭之后跟随。
至王府正堂之中,使者立于龙亭之左,安南国王率众官俱就拜位,行五拜三叩头礼。
安南国王与使者相见礼:使者在左,王在右,各行再拜礼。(大明使臣为尊,居左)
使者出入王府,由中道于王府正门外上马、下马(大明使臣为尊,故开王府正门,行中道),安南国王需出府门外迎送。安排坐席则使者在左,王在右。
以上仪注原文见于《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二十二》
坚持不干涉安南内政外交原则
占城国位于今越南南部地区,与北部的安南国算得上是世仇。安南一直以“中华正统”自居,视占城为蛮夷。占城则以婆罗门教文化为国家主体,也看不上遵奉儒家的安南。
明朝建立以后占城遣使入贡,并且向朱元璋告状称安南以兵犯境,请求明朝主持公道。第一次尝到世界领袖滋味的朱元璋兴冲冲地给安南和占城两国下了一道诏书,要求双方停止对抗,回归和平。
二国之君,宜听朕言,各遵其道,以安其分。庶几尔及子孙皆享福于永久,岂不美欤?—《明太祖实录卷四十七》
两国虽然明面上接受了朱元璋的调停,实质上却依然战火不断。此后朱元璋遣使出访缅国(今缅甸),道经安南,由于安南和占城之间战事不断,结果使臣逗留两年不得前进。对于两国之间的纷争,明朝并没有采取军事介入的方式,即没有像元朝那样设立高丽行省、占城行省对各藩属国进行直接管理。而是采取更务实的方法,即视各国为“宾”而非“臣”。当然这也是当时朱元璋既要对付北元,又想着收复云南,无暇分身对付高丽、安南等国。
因此洪武十年安南国主陈煓在和占城的战争中战死,老朱特地写信告诫安南的实际掌权者陈叔明,让他敬畏天命,息兵养民。当然这封信表面朱元璋十分清楚陈叔明在他面前耍的花招,之前只是不想点破而已。
(洪武十二年十二月)是月,安南陈炜遣使来贡。上以安南怙强欲,侵夺占城境土,故至败亡,乃遣赐诏谕炜兄前安南陈叔明曰:朕闻春秋,诸侯之国相继而灭亡者,何也?盖由逆君命而祸黔黎,故天鉴若是,有不能逃于祸也。...《易》不云乎,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安南与占城忿争构兵,将十年矣,是非彼此,朕所不知。其怨未消,其雠未解,将如之何?尔如听朕命,息兵养民。天鉴在上,后必有无穷之福,若否朕命而必为之,又恐如春秋之国自取灭亡也。...宜悉朕意,毋有所忽。—《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二十八》
权臣专擅,断绝朝贡
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安南国王陈炜为权臣胡季犛所废,并被弑杀。此后安南政局动荡,朱元璋虽然继续秉承自己的原则,没有对安南内政做出干涉,但却以断绝朝贡作为回应。
(洪武二十六年夏四月)丙申,诏绝安南国朝贡。时安南弑主废立,故绝之。仍命广西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自今勿纳其来使。—《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二十七》
可能有读者会疑惑安南国内的权力不是掌握在“太上皇”陈叔明手上么,这位胡季犛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实际上二人是表兄弟关系,陈叔明的母亲是胡季犛的姑母。胡季犛通过逐步掌控军权架空陈叔明,将安南国内军政大权掌握到了自己手里。
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对安南陈朝的衰落负有直接责任的陈叔明终于死了。朱元璋对这位开创安南篡位风气的前国主没有一丝好感,面对安南使臣的告哀,冷冰冰地给出“怀奸挟诈”的评价,并不许遣使赴安南吊丧。
(洪武二十九年二月)壬寅,上以叔明篡弑得国,谕礼部臣曰:安南自陈叔明逼逐其王陈日熞,使不得其死,因篡其位。废置相仍,未尝来告。叔明怀奸挟诈,残灭其王,自图富贵。不义如此,庸可与乎?今叔明之死,若遣使吊慰,是抚乱臣而与贼子也。异日四夷闻之,岂不效尤?狂谋踵发,亦非中国怀抚外夷之道也。尔礼部咨其国知之。—《明太祖实录卷二百四十四》
陈叔明死后,胡季犛愈加肆无忌惮,最终谋朝篡位,将陈朝宗室屠杀一空。由于时值明朝正在进行“靖难”战争,无暇顾及此事。但等到朱棣即位之后,打破其父朱元璋的原则,对安南发动了一场灭国战争,此是后话。
结语:在明朝建立之后,安南率先称臣纳贡,为其他藩属国带了个头,因此其国主陈日煃得到了朱元璋的高度评价。此后由于和占城国之间的战争消耗了安南的元气,造成王权逐渐被权臣所掌握。多次篡弑之后,明朝和安南的关系跌入谷底。最终在永乐年间,双方彻底摊牌,安南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