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国学文化 > 正文

同样是写七绝的高手,王昌龄与杜牧有哪些异同点?

你知道王昌龄与杜牧吗?今天知秀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

王昌龄与杜牧的七绝诗都十分有名,而且两个人的诗风也非常接近。若是推举一下唐代写七绝的高手,盛唐时期首推王昌龄与李白,中唐时期首推李益与刘禹锡,晚唐时期则推杜牧与李商隐。

王昌龄号称“七绝圣手”,他的七绝诗留世七十多首,几乎每一首写得都好,其中着名边塞诗《出塞》更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足见其七绝诗的成就。而杜牧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时人将这二人与李白杜甫相媲美,也足见杜牧的诗歌成就之高。把两个人放在一起比较确实很有可比性。

怎幺评价这两个人的诗?前人有过诸多评价,两人都好,艺术成就都很高。在这里笔者权且将两个人进行一番比较,阐述一下两个人之间的异同点吧。

01.题材的同异

两个人在写七绝时偏重的题材是不同的。什幺是诗歌题材呢?在这里稍微解释一下,我们常见的诗歌题材一般有:送别怀人诗、边塞战争诗、爱情闺怨诗、羁旅思乡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等。其中王昌龄作为边塞诗人中的代表人物,经常写作边塞战争诗。而杜牧则更加偏爱咏史怀古诗。

两人的诗风同样刚劲铿锵,为何会倾向于不同的题材呢?

我想主要塬因主要是因为社会背景不同与个人性格不同。

在有唐一代诗人们普遍有“壮游”与“从军入幕”的传统。“壮游”很好理解了,就是游历祖国的大好山川,一方面可以用脚步丈量天下,增长见识,另一方面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为诗歌创作提供充足的素材。“从军入幕”是指诗人们往往选择去往边塞,成为某位将军的幕僚,为自己累积政治资本。这是一些寒门诗人除了科举入仕之外的另外一种入仕途径。

话归正传王昌龄是进士出身,但却是武将,同李白一样十分有任侠之气。在得中进士之前王昌龄曾经有过一段漫长的“壮游”经历,而且在其二十七岁左右曾西出玉门关游历,玉门关大家都很熟悉了,相当于古代的边关了,是需要重兵把守,且非常容易发生战争的地方。任侠之气、武将出身、热血青年,“壮游”时期的边塞经历,从以上种种标签看就不难理解王昌龄对于边塞战争诗的偏爱了。

再说杜牧。杜牧二十六岁就得中进士,一时间名满京城。但少年得志,才高八斗的杜牧升官并不快,甚至一度是个幕府小官。除此之外晚唐时期藩镇割据,征伐混战,中央机构腐败无能,一副衰败气象。

杜牧是有安济苍生的志向的,奈何无人重用他。这样郁郁不得志的情怀表现在诗歌当中就只能是“咏史怀古”了。“咏史怀古”的一大特色就是借古讽今、悼古伤今。因此杜牧的七绝偏爱“咏史怀古诗”,这是他对当时世道的控诉,也是他对不得志的排遣。

因此,两个人偏爱的诗歌题材不同,透露出两人所处的社会背景不同与人生经历不同。

02.诗风的同异

前面说到过两位诗人的诗风很相像,但是相像就是不同喽。

先说王昌龄。其能与李白交好,可见其大约有一下几点特质:好道、任侠、纵酒。的确如此王昌龄是性情中人,也是狂放之人。他在《郑县宿陶大公馆赠冯六元二》中写到:

儒有轻王侯,脱略当世务。

这是他对自我的认知与描述,而他在后期屡次遭受贬谪也与他的性情有关。《旧唐书》记载其被贬是因为“不护细行”,这其实是一个很微妙的理由,也没说他具体哪做错了,反正就是说护卫不周全,不由分说地就讲王昌龄贬了。后人分析这都是因为他平素为人太狂傲了,以至于因为这样的理由被贬斥。

我们后人常常说李白的诗歌中有“盛唐气象”。什幺是“盛唐气象”呢?参见李白的诗歌,其诗歌大多气势非凡、辞采昂扬、乐观旷达,有一种锋芒毕露的感觉,其描写的场景往往带有一种奢靡、富贵、繁华之感。这是盛唐精神面貌的一种体现,同时代的王昌龄虽然不如李白锋芒毕露,但亦隐含这种气象。

综上,导致王昌龄的诗风是无论写何种题材,无论表达什幺样的情感,他的风格都是格调高昂、清刚苍凉、雄浑跌宕的,充满了一种男性的刚健之美。

再说杜牧。身处晚唐,国事倾颓。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使得这一时期的诗人普遍带有历史性的压抑悲凉。

反应到现实当中则是沉迷享乐,借以避世。反应到创作当中则是诗带风流之气。杜牧曾写诗自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足见其情狂放荡。

志向高远,胸襟广阔使得杜诗中自带一种刚健朗阔之感,但是社会环境与个人经历又使其诗歌中带有无奈、慨叹、壮志未酬的惆怅情绪。

以上是两者诗风的最大不同。

03.对诗歌发展的影响

说完两者文风、题材的异同,再来说一说两者对于诗歌发展的影响。

王昌龄擅长写七绝,但是七绝的篇幅短小,往往不能完整表现作者的思绪。因此,王昌龄创作了多首吟咏边塞的“连章组诗”。例如其着名的《从军行七首》被誉为“七绝连章中之极品”。

下面列举出几首供大家赏析: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其一)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挂长城。(其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其叁)

前两首写边愁,后一首写建功立业之雄心壮志,意境高远,层次渐深。

杜牧成就最高的是咏史诗,那在众多的咏史诗人中他又有什幺值得称道的呢?

杜牧突破了咏史诗的“旧传统”。何为“旧传统”?班固的咏史诗注重于历史本身的描述,被称为“正体”,左思的咏史诗侧重于“自抒胸臆”,被称为“变体”,而杜牧的咏史诗更多的是评说历史,就史发论,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特色,被称为以“议论纵横”见长。

也举一首杜诗供大家赏析。

总结

王昌龄与杜牧二位诗人都擅长七绝,后人对其评价也非常高。二位的风格特色与艺术表现不同,但都是名传千古的诗词大家。